奇妙的揭發者|香港要改革之食物環境衛生署發牌制度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先生提出「如何善用海岸線、海島、動漫、演藝、電競、康養、人工智能和濱海運動發展香港旅遊」。香港要有效地開發富豐文旅資源,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吸引更多投資香港文旅設施;本地美食就是其中一個吸引旅客到港的原因,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但香港飲食業在疫情過後仍未復蘇,政府有什麼政策協助及振興本地飲食業,增強投資意欲?

負責簽發食物業場所的牌照是食物環境衛生署 (食環署),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透過其發牌制度、巡查和執法行動進行規管。食環署負責策劃和督導食肆和製造食物業處所的環境衞生。食環署的食肆發牌制度沿用至今幾十年,需要進行改革,簡化申請程序,利用新科技促進效率。

目前食環署共簽發19種牌照。和食肆和食物製造有關的牌照12種,包括︰食肆牌照、烘製麵包餅食店牌照、凍房牌照、工廠食堂牌照、食物製造廠牌照、臨時食物製造廠牌照、新鮮糧食店牌照、冰凍甜點製造廠牌照、奶品廠牌照、燒味及鹵味店牌照、綜合食物店牌照、售賣限制出售食物許可證等。其他行業牌照有7種︰包括公眾娛樂場所牌照、酒牌、商營浴室牌照、殯儀館牌照、泳池牌照、殮葬商牌照及厭惡性行業牌照等。什麼是厭惡性行業牌照?根據食環署資料,包括煮骨、毛皮加工、清洗羽毛、加工處理肥料、融解固體脂肪、加工處理魚翅等工作皆屬厭惡性行業,須向食環署申請。截至2023年3月31日,有效食物業牌照有34,640個,有效受限制食物售賣許可證有11,071個。

食環署的食肆發牌牽涉五個相關政府部門︰屋宇署負責樓宇結構安全、廚房耐火結構及招牌結構安全;消防處確保申請人遞交圖則符合防火及走火通道的規定,並符合通風系統規格;環境保護署確認申請者遵守《空氣污染管制(火爐、烘爐及煙囱)(安裝及更改)規例》;機電工程署確保食肆內氣體裝置須符合氣體安全條例、附屬法例及相關的守則;勞工處則確保經營者遵守《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及《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申請人須符合以上各項條例才能獲發經營牌照。

與其說美食車「無得救」,何不轉個政策思維,把它救回來?(資料圖片)

食環署處理食物業處所牌照申請時間長。食環署把申請轉介予其他局或部門徵詢意見,例如屋宇署、消防處、機電署等,延長了簽發時間。在2022年,簽發新食物牌照平均處理時間介乎138至217個工作天。食環署的發牌制度需要簡化程序,提速提量。例如推廣旅遊及刺激經濟項目「香港夜繽紛」,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食肆在晚上經營,如何能達至夜市應有的成效?

在食肆牌照處所內售賣酒類以供食客飲用,必須向食環署申領酒牌,防止未滿十八歲的年青人買酒及飲酒。其實年輕人到便利店或超級市場都能輕易買酒,酒牌的作用是否形同虛設?如何精簡發酒牌制度的架構,讓更多酒吧或食肆申請酒牌,提升顧客的餐飲美食體驗?

現時立法會議員促請政府下調或撤銷烈酒稅,其實所有酒類應該一視同仁,為何烈酒要徵高稅而其他酒類不需?一體化降低酒稅有利刺激食肆的生意。

很多文旅資源在香港都因發牌制度而未能好好發展,2015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引進的美食車便是一個例子。美食車必須取得食物環境衞生署發出的「食物製造廠牌照」及運輸署發出的「特別用途車輛牌照」,並須遵照機電工程署的規例,導致每部食物車的成本超過100萬港元。試問這樣食物車怎能靈活經營?未能像東車亞的美食車既靈活,也有文化特色。

在香港鄉間郊野地方辦食肆更牽涉複雜的申請程序、消防、排污、衛生和安全等事項。其實在港島北面沿岸的海濱長廊空間,最適合增設咖啡店或小食亭,增加文旅資源,可惜政府未有相關長遠規劃。曾經配合「夜繽紛」活動,在海濱公園舉行短期美食夜市,不過只是短期措施。政府應研究長期夜市政策,並在發牌制度上拆牆鬆綁,簡化程序。

政務司司長應統籌相關政府部門,包括食環署、消防署、水務署、屋宇署等,就食肆發牌制度進行大手術,簡化申請手續。2024年1月食環署推行「專業核證制度」,准許食肆牌照申請人以「先發牌、後審查」的方式申請牌照。食環署接納由註冊結構工程師簽發的「符合規定證明書」及圖則,作為符合各項衞生規定的證明。食環署基於該些證明先發出牌照,然後才派員實地覆核審查,以確認處所符合衞生規定。

這個簡化申領程序、縮短審批時間的機制是一個好開始,期望政府有更多發牌制度的改革方案,有利及剌激本地經濟增長和發展。長遠來說,必須檢討食環署整體編制和運作;推動副地區特色的地區行政制度。才能加強香港文旅投資的可能性。目前食環署制度只着重管,很少有積極進取的策略。促進更多元化和建立香港特色的食肆發牌制度,例如水上避風塘小型食肆是否可行?目前是完全不可以發生的,就是因為目前食環署運作幾十年沒有更新過,只着重管而缺乏改革的動力。

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