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兩電新利潤協議 明減實加的語言偽術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府與兩家電力公司就2018年後的利潤管制協議達成共識,准許回報率將由9.99%降至8%,當局指,如果多項成本因素不變,最快明年底有望減電費約半成。但表面上看似「著數」的條款背後,更可能是如當年港鐵實施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般,電費調整幅度先甜後更苦。兩電只是以「環保」之名,繼續玩明減實加的語言偽術。

環境局長黃錦星(中)今年4月宣布兩電的准許回報率將下調至8%。(林若勤攝)

延伸閱讀:兩電准許回報下調至8% 蘇偉文:未來電價仍有上升壓力

准許利潤下調 魔鬼盡在細節中

新版本利潤管制協議的一些條款,看似對小市民有利,例如准許利潤的回報率,由9.99%下調至8%,至於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燃料成本問題,在新協議下亦會更加頻密地檢討,追貼國際能源價格的走勢,以免因能源價格的大幅波動,又再經常令市民多付電費。

只是,在新的利潤管制協議之下,市民的電費負擔就能減輕?正如環境局長黃錦星指,在新協議之下,明年底的電費有可能下調約5%,但這個說法原來並無保證,就如兩電的代表已「戴定頭盔」,指最終電費能減多少,還要視乎多個因素而定,包括燃料成本、資產投資、利息、營運成本等等等等。簡而言之,所謂調低准許回報率就以為可以減電費,恐怕只是一廂情願。就如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指,對於電費有望因新協議下調5%的說法,可能是過分樂觀。

中電將於龍鼓灘興建新發電機。(資料圖片)

而且,今次准許回報率將只降至8%,亦令人質疑政府在這次談判上,對兩電作出多少讓步。在政府與兩電談判之初,港府曾指擬將兩電的准許回報率降至6%至8%,外界一般估計最終會中間落墨降至約6.9%,但黃錦星在周二(4月25日)的發布會上,卻拿出一份之前外間鮮有聽聞的顧問報告,指建議准許回報率可下調至7%至9%,因此達成了8%的結果。要知若按政府原先向公眾說明的准許回報水平6%至8%,達成8%的結果可以說是談判失敗,向兩電徹底讓步;至於今次才公布的「顧問報告」到底從何而來,是否為粉飾政府的談判失敗才度身訂造,實在啟人疑竇。

兩電投資有增無減 新機制淪「可加可減」翻版

更關鍵的,是就算兩電准許回報率降至8%、明年底可以減電費,但減價恐怕只是曇花一現,就如當年港鐵推出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般,只是提供一時甜頭,之後就淪為有加沒減的機制。箇中原因,是兩電准許回報率是與其固定資產投資掛勾,只要投資得愈多,自能抵銷准許回報率下調的影響。

事實上,在政府與兩電談判的過程期間,港府已先後批准兩電進行多項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投資,如行政會議在去年底批准中電在龍鼓灘興建一台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涉及的總資本支出估計約55.47億元;去年9月,行會亦批准了港燈投資新天然氣機組,估計總資本支出約為41億元。

有研究機構曾估算,若要實現在2020年將較潔淨的天然氣發電比率提高至50%的目標,加上兩電有不少舊式燃煤機組即將退役需要更新,估計兩電將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將達數以百億元計。港府一邊與兩電就利潤管制協議談判、一邊批准兩電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如此電費又能減多少?一向善於財技的兩電,真的有心減價回饋市民?

至於一向為人所詬病的燃料帳「估錯數」問題,即是因為高估燃料成本,令市民多付電費之後才巧立名目地「扮優惠」退還的情況。在新的利潤管制協議下,將更頻密地反映國際燃料價格的變化,盡量減少令市民多付又要等待兩電推出「新優惠」,將市民不必要多付的電費退回。但說到底,隨著價格更高昂的發電用天然氣用量不斷增加,燃料帳的安排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電費很可能繼續易加難減。

屬於港燈的南丫發電廠聞名於三枝煙囪。(鍾偉德攝)

兩電請客市民付鈔 「環保」淪加價幌子

更令公眾難以理解的是,政府今次更大開倒車,將兩電的利潤管制協議年期,由10年期滿後再選擇是否續期5年的「10+5」安排,今次一口氣續期15年至2033年,即在未來15年間,要再促兩電降低准許回報率,以至開放市場打破壟斷,幾近免談。

當然,公眾亦不是不明白環保有價,要採用更潔淨的能源發電,始終會反映在電費上。但既然兩電作為具壟斷性的公用事業,就理應負起社會責任,對香港的環保工作有更實實在在的承擔,特別是兩電的香港業務利潤豐厚,在興建新的環保發電機組、採用更多潔淨能源上,應當與社會共同分擔,而非如現時般,只是打著「環保」的旗號,將自己包裝成很「環保」的電力企業,至於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成本,則推卸給市民承擔,儼如兩電大排環保筵席,卻要市民埋單付鈔。

可惜的是,從港府與兩電「過招」,以至面對港鐵甚或的士業團體,政府對這些既得利益往往都顯得投鼠忌器,仿佛政府的存在,就是為了向上市公用事業的基金股東,甚至只是炒賣牌照的的士車主服務,並非以捍衛香港社會大眾福祉作為施政依歸。為何香港社會充斥著怨氣?與其批評反對派處處於政府對著幹,一眾政府高官不如好好反省到底自己是為誰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