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港鐵凍結票價 一場數字遊戲
港鐵日前宣布今年凍結票價,屬8年來首次,但對市民來說,這恐怕連小恩小惠也談不上,因在現有機制下,今年凍結的加幅,極有可能累積至明年一併調漲。事實上,自「可加可減」機制推行以來,即使每年港鐵坐擁巨額盈利,依然不斷加票價,變相沒完沒了地,從市民口袋中榨取更多利潤。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應著手移除港鐵這座大山。
今年凍漲明年追加 豈能說是慷慨
鐵路與巴士為香港兩大運輸工具,若以此作比較,港鐵凍結票價實難言慷慨。因為兩家巴士公司與港鐵一樣,實行票價可加可減機制,但兩者的計算方式略有不同。撇除複雜的計算公式,對於市民而言,最關心的固然是車費之高低,而九巴對上一次申請加價已是2013年,新巴、城巴更是從2007年起未再申請加價,車費至今已有10年未作調整,即便港鐵加價是依足規章,但港鐵在有巨額盈利(見下表)的情況下連續7年加價,自然令市民難以接受。
各公司2016年上半年盈利(交通業務) |
||
|
盈利 |
增幅 |
港鐵 |
16.3億 |
8.15% |
載通國際(九巴) |
3.438億 |
44.27% |
新創建(新巴、城巴) |
1.96億 |
56% |
更重要的是,港鐵今年未能啟動加價程序,只因今年依據微調後的「可加可減」公式計算,未達加價門檻的1.5%,但凍結票價加幅,並不等於不會加價,因為公式計算得出的今年加幅,會帶入下一年合併計算。按照目前的通脹水平,港鐵明年有很大可能又會恢復加價,並將今年凍結的票價加幅一併調漲。因此,故港鐵即使今年宣布凍結票價,根本說不上是對乘客慷慨。
毋忘公營本質 釐訂合理票價
港鐵連年加價,使「可加可減」機制淪為「有加無減」,實有違港鐵的經營初衷。或許會有人認為港鐵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商言商,按既定程序加價以維持「股東」利益,無可厚非。然而,港鐵是一公共服務機構,香港政府持有近七成半股權,港鐵的發展更是依賴政策對鐵路發展的傾斜,甚至物業發展權、公帑等補貼,本質上是一家「國企」,其所作之決定實不應該以「賺盡」每分每毫為目標,更應考慮公眾──亦即是港鐵真正「大股東」的利益。
如今港鐵「有錢賺到盡」,儼如受所委託管理公司的高層,肆無忌憚地欺負大股東。而政府存在的其中一個功能,在於維持社會服務的運作、為市民提供合適居住環境,諸如郵政、醫療、食水、運輸等公共服務全皆收取一定費用,但其目的並非要如港鐵般牟取暴利。港鐵之「國企」本質不會因其上市而改變,故「在商言商」一說不當成立。
另外,港鐵奉行的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令其在票務收益外,車站上蓋等物業收益亦為其帶來豐厚利潤,甚至超過鐵路本業的票務收益,其原意正正是支持鐵路業務發展,港鐵理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透過豐厚的物業收益,緩抑票價升幅,以至減價回餽社會。
林鄭急民所急 速移港鐵大山
觀乎多年來「可加可減」機制的實行情況及社會訴求,與港鐵的原先的經營理念存在相當大之落差,特別是「可加可減」異變成幾乎「有加沒減」的不合理機制,理應將之取消。對此,社會各界已提出不少具建設性之改革建議,例如將公式內通脹數字扣除食品及租金影響;票價和經營成本掛鈎;取消凍結票價後的追加制度;以物業收益成立票價穩定基金等,與社會大眾、亦即是港鐵的真正大股東,分享港鐵的經營成果,凡此種種,都值得政府考慮。
市民對港鐵票價之怨氣積壓已久,現今政府換屆在即,特首當選人林鄭月娥曾言及港鐵是民生問題的「三座大山」之一,寄望她上任後能急民之所急,盡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