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服務助理谷爆 醫管局須從速規劃護理人手 勿靠外判了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繼醫生、護士後,各級支援職系加入炮轟醫管局的行列。職系代表不滿醫管局的加薪方案是分化同工,打擊士氣,決定於本周四(3 月 7 日)集會。他們盡心盡力照顧病人,身心俱疲甚至勞損,局方必須提升待遇,以表尊重。但必須承認,醫管局成立護理方面的支援職系的目的之一,是節省護士人手和開支,與其擴充護理支援職系,倒不如集中增加護士人手。長遠而言,醫管局必須檢討護理職位架構,增加護士職位和培訓,並鼓勵支援職系進修、晉升為護士,同時不再尋求中介護理人員填補職缺,以保障照護質素。

醫療人員總工會副主席馮權國(右二)及醫管局支援職系員工協會主席吳偉玲(右一)會後與其他工會代表見記者,宣布工會決定發起靜坐抗議。(陳倩婷攝)

改善助理待遇 擴充護士人手

追源溯始,醫管局在 1993 年推出健康服務助理計劃,後期逐漸演變成醫護支援職系。該職系現時主要包括三個工種:病人服務助理協助護士替病人檢查、復康、進行外展活動、收殮工作,員工進修護理課程後,可以應考登記護士;運作助理則協助運送病人、分發病人膳食、完成雜務;行政助理則完成資料輸入、病人登記、公眾查詢等工序。

醫管局聘請助理處理行政、送餐等簡單工作,確有助減輕醫護壓力。但是大部分護理工作本應由護士承擔,不難推論,醫管局推出護理支援職系的目標之一,是節省護士人手開支。「01觀點」多番批評,面對人口老化和愈趨複雜的治療程序,政府過往限制醫護人手增長,是錯誤政策,埋下今天護士人手緊絀和經驗流失的禍根。醫管局應聽從護士業界的要求,訂立 1:5 的護士與病人比例,依照此比例擴充培訓和聘請護士,設法挽留現職護士。

當然,增加護士人手難以一蹴而就,現時 1.5 萬支援職系員工,不辭勞苦分擔料理病人和行政工作,亦已累積大量經驗,醫管局應善待他們,讓其繼續發光發熱。就着職系員工申訴「能護不自護」,工作招至身體勞損,甚或受不住壓力而辭職,醫管局必須直面訴求,提供更佳的薪酬,讓其待遇隨年資提升。

支援職系有一級、二級、三A及三B職級之分,一級為最高。以病人服務助理為例,三級員工主要在病房及門診工作,二級員工主要提供住院分科病人服務,另有部分擔當急症室的臨床助理,一級員工則包括手術室助理等。部分員工在工作一定時間後,會報讀課程,晉身登記護士或註冊護士。

 

依賴中介幫忙 不如直接聘請

更重要的是,醫管局要承擔照顧病人的責任,不能輕易借助中介公司填補職缺。部分公立醫院在幾年前已經以日薪聘請中介護士和護理員,頂替醫管局同工工作。然而,這群「外援」能否真正幫忙,值得質疑。

在這些「外援」當中,有些是過往在醫管局工作,因為健康或家庭需要,只能當兼職工或散工,有些則資歷尚淺。不論是醫管局員工還是中介員工,均對醫管局工作不大滿意,未能全面發揮護理照顧工作。

有醫管局病人服務助理反映,中介員工每天輪換,不熟悉病人和病房環境,能力差異甚大。他們需要花額外時間培訓指導,費時失事。醫管局認為,中介護理機構事先培訓人手,可以彈性、迅速補充醫院職缺,但局方其實不大掌握中介員工能否達到預期成效。舉例說,食衞局在去年四月回答立法會質詢時,就沒有備存中介護士的工作時數。

值得注意的是,花在中介公司的錢其實不少。有傳媒統計,在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4 月,醫管局批出 7,266 萬金額合約給中介公司。另外,在 2018 年 10 月至今年 2 月,局方再批出 2.08 億元。既然員工指出兩面不討好,局方應檢討安排,乾脆把外判開支親自用來招聘兼職護理人員,確保質素。

一浪又一浪的前線員工申訴,令更多人認識醫管局的管理和人事編制也是醫療問題的根源,醫管局再難以把元兇歸咎傳染病高峰期。就人手而言,局方應儘速定下護士人手比例,並展示明確的護士和行業晉升階梯給支援職系,協助他們得到專業認可。此外,醫管局不可再推卸培訓員工的責任,逐步以增聘自家人手取代中介,才能提升護理效果,病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