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院病床佔用率達107% 只能靠護士無限OT?
公營醫院護士人手不足,流感高峰期的情況更為嚴峻。去年起,政府開始在流感高峰期撥款改善醫護人員超時工作的薪酬待遇、增聘臨時人手等,但前線護士的壓力仍然沉重,今年護協更號召前線護士到政總集會。歸根究柢,政府一直未設立病人與護士的標準比例,護士人手本已緊絀,一旦爆發事故,醫療體系自然難以負荷。如果官員不改變心態,只願小修小補,市民、醫護人員只會繼續承受這一年一度的折騰。
撥款未對症下藥 前線護士人手不足
但凡流感高峰期,前線醫護人員總會埋怨人手不足,為舒緩他們的壓力,政府在去年一月冬季流感高峰期間,額外撥款五億元予醫管局應對流感,並將部分金額用於護士的加班費,但是,前線護士的工作壓力仍然巨大,護士協會甚至在報章刊登廣告,批評政府的政策不足。就此,政府今年預早向各聯網提供撥款,並且增加加班特別酬金計劃的彈性,護士只要額外工作節數不少於一小時,即可申請。但是,前線護士的壓力仍難紓解,上周五(18日)公立醫院平均內科病床佔用率仍高達107%,共有11間公立醫院佔用率超過100%。
前線護士的憤怒,是久積而成的。香港的護士人手長期不足,觀乎截至2016年底的數據,全港有5.2萬名護士,即每一千人有7.1位護士,比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每一千人有九位護士的標準為低,更遠遠落後瑞士(17.9名)、挪威(17.3名)、美國(11.3名)等相對發達的國家。護士平日工作量本已沉重,流感高峰期來臨,憤怒自然一觸即發。
改善公營醫療服務 還須長遠人手規劃
平情而論,近年政府已然增設護士學位,而醫管局的護士人數在近十年來均錄得增長。但必須強調的是,醫管局於1999年關閉護士學校,並於2003年推出自願離職計劃,以節省開支,而同期的人口愈趨老化,香港總人口亦錄得增加,護士的行政工作也愈來愈多,此增幅仍難讓醫護服務達致適足水平,前線護士容易成為病人政府之間的磨心。
觀乎2017年政府推出的《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2030年普通科護士人手短缺約1,669人。在報告發表後,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護理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及香港大學護理學院發出聯合聲明,指目前的人力比例本遠低於實際需要,而且,報告的計算方式亦太籠統,難以真正反映人力需求,政府應參考護士及病人比例的國際標準,制定長遠人手政策。
面對昔日同僚的訴求,出身學院的陳肇始卻無動於衷。去年立法會議員吳永嘉曾問陳肇始會否制訂護士與病人的目標比例,陳肇始卻一口拒絕,只表示近年已陸續增加人手。事實上,早於醫管局成立前,醫務衛生發展諮詢委員會曾提倡護理人員與病人比例應為一比五,時至今日,政府仍未接納相關意見。
政府對於設立病人護士比例一直避而不談,也許是害怕會帶來財政壓力。但是,香港的公共開支向來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左右,處於極為穩健的水平。而且,香港利得稅稅率亦大有上調空間,早年連李嘉誠等城中富豪,也同意利得稅可以上調。如此說來,政府實在沒有任何理由不就護士病人比例訂立標準。
其實,除了醫療體系以外,香港還有多個社會問題尚未解決。究問題根本,在於政府欠缺承擔,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旦出現問題,才補漏拾遺,透過臨時撥款處理,問題最終難得根治。是次護士走上街頭,反映政府漠視民生,最終只會招來反抗。政府必須謹記,受着結構性問題困擾的,並不止前線護士,還有全港市民,如果繼續對問題視若無睹,任由市民置身於水深火熱當中,終有一日會引發社會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