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護士人手欠長遠規劃 李國麟:政策小修小補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衞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是護士協會主席,亦是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院長。他認為醫療政策定位本該是長遠的,但政府往往只是為了應付任期內所面對的問題和需求,並沒有考慮換屆後的政策延續性。他認為,護士人手不足的困局是資源調配的問題,但政府一直以來對於醫療並未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以致每項政策只能做到小修小補,只求解決燃眉之急而欠缺長遠規劃。

香港「無奈護士,人手不足」,當局多年來對護士人手欠一長遠規劃。(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李國麟直言,香港短期內難以追上護士與病人1比6的國際標準,而護士協會過去曾做過調查,發現香港的護士與病人比例最少為1比10以上。他強調,護理經驗是專業服務中重要一環,但現況是,當資深護士流失後再聘請新人,即使數字上人手較以前增加,卻始終追不上病人需求,前線護士對病人的比例沒有降低,留下的中層護士自顧不暇,導致寶貴的臨床護理經驗難以承傳。

李國麟曾負責訓練健康服務助理(HCA),他說,公立醫院引入 HCA與病人服務助理 (PCA)編制,只能局部減輕護士的負擔,例如分擔餵水、處理大小便、換床單等基本護理工作,但無法解決護士人手不足問題,遑論提高整體護理水平。

「病人住院治療,並不是只要有人看護,而是要接受專業護理。」李國麟強調,護士的角色不能被取代,他們應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為病人提供高質素的護理,但現時人手不足令護理過程被「異化」,護士只能機械式地按程序與步驟執行治理任務,無法將病人作「身、心、社、靈」全人治療,而這一治療理念本身是不能量化及利用數據監測的。

李國麟斥責醫院的管理人員「從來」都在與護理對抗。他說,護理工作有清晰的指引、步驟,但管理層以日常護理活動文件來監察及證明護士是否具生產效率,甚至是「有事就拿護士祭旗」,以證明自己管理得好。當資源不足以致未能提供高標準的護理時,被責罵的也只是前線護士。他批評,政府不斷延展醫療方面的硬件與服務,但人手卻追不上,亦沒有向公眾交代新增服務所需的人手估算。他抱怨,政府增加醫療服務,只是為了向市民有所交代,代價卻是令其他方面的人手減少,以及剝削前線護士。

李國麟指,人手不足問題導致護理程序被「異化」,護士只能機械式地執行治理任務。(羅君豪攝)

政府須勇於為醫療定位

事實上,護士人手爭議不僅是一個專業問題,也是關乎醫療體系設計的制度問題。李國麟形容,這在香港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

香港的醫療大致上分為三層,一是基層醫療,第二、三層分別是專科門診及入院治療,政府現時包納第三層近八成的服務。在入院治療程序裏,護士的角色難以被取代,而隨着護士人手需求增加,政府在這方面的經常開支也持續擴大。李國麟認為,徹底解決護士人手屬於「理想化」議題,他反問,港府是否會推行社會主義福利制度?如果這是政府的定位,接下來便要問醫療資源是否足夠使政府做到「全包」,政府又有沒有勇氣作出這個承諾?

政府是否奉行「有錢有得醫」,把病人推往私家醫院就診,只有付得起錢的市民才能獲得相應服務與專業看護?(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反過來說,政府是否奉行「有錢有得醫」的資本主義方針,把病人推往私家醫院就診,只有付得起錢的市民才能獲得相應服務與專業看護?李國麟直言,早前推出的自願醫保便是以此作為大方向,鼓勵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希望長遠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他說,上述兩種對醫療服務的不同取態各有優劣,對政府來說,需要做的是拿出勇氣對醫療定位給出明確決定,而非在政策上左搖右擺。他相信,政府不敢承諾包攬醫療、保健、預防疾病等開支,因為涉及的資源太龐大。

公營醫院護士人手不足,並不是簡單增加學護名額就能解決問題。如何吸引護士課程畢業生投身公營醫院,挽留資深護士避免流失,以及改善前線護士的工作環境,這些範疇均值得醫管局以至醫療方面的政府主事官員深思。「貼地」推行各方面措施,可以減輕前線護士的壓力,但護士面對的困境只是醫療體制既有問題的冰山一角,政府若要攀越這座「大山」,需要作長遠部署規劃,拿出勇氣與決心解決核心問題。

上文節錄自第11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9日)《公私界線 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