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一更6個護士4人經驗不足 培訓人手就能解決?
公營醫院壓力「爆煲」並非新問題,每遇流感高峰期,各醫院醫護人手便瀕臨崩潰。香港醫療失衡的病因複雜,既有政府政策短視,缺乏承擔,亦有醫管局官僚化嚴重的問題。從前線護士反映的情況,已可或多或少看出,人手培訓沒有長遠規劃、行政措施繁雜、引入新式醫療設備前準備不足等弊端。當局在紓緩護士壓力時,除了剛性地增加人手外,還需要考慮前線的真正需要,及時支援,讓護士有動力繼續在公營系統前行, 提升護理水平,這才是病人之福。
要了解現時前線護士的壓力,就必須了解他們的工作經歷及所面對的困難。現時護士與病人比例的國際標準是1:6,香港離此標準還有一大段距離。易姑娘(化名)是內科病房註冊護士,已有二十年資歷。她說,在自己工作的病房,護士和病人的比例是早更1對10至12人,晚更1對20個。病房一更有6個護士,但當中有4人的經驗不足兩年。她說,公營醫院資深護士流失率高的原因,是私家醫院與公營的薪金相若,但私家的工作量較少,甚至不用輪班。
規劃培訓竭澤而漁
醫管局會根據人手流失及開設新服務的需求,每年訂立招聘護士目標。實際情況是,醫管局對於護士人手安排根本沒有長遠規劃,只知道當人手不足就加,過剩就減,沒有顧及長遠發展需要。
從護士培訓規劃可窺見醫管局的短視。1990年,香港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開辦全港首個護理學學士學位課程,目的是令護士有學位認證,步向專業化。1994年,醫管局引入健康服務助理(Health Care Assistant,HCA)以協助護士處理部分護理工作後,護理人手增多; 1999年,醫管局關閉轄下護士學校,改以三間大學培訓,但沒有增加大學護理學學額,令新入行人數下降;2002至2003年,醫管局推出自願離職計劃,各職級的護士包括高級護士長、護士長、登記護士流失約兩成的人手,其後沙士(SARS)爆發,醫護人手緊張的問題暴露;至2008年,醫管局重開護士學校,以公帑資助三年制註冊護士高級文憑課程及兩年制登記護士課程,以補充人手。
醫管局近年推出多項措施,以應付護士人手不足的問題。從數字來看,護士人手除了2016-17年度因為學制更改僅有1.6%增長外,其餘財政年度有3.35%至4.5%的增長(見表)。醫管局繼續聘請全職及兼職護士, 2017-18年度計劃招聘約2,130名護士,2018-19年度預計招聘2,320名全職護士,以維持現有服務及推行改善服務措施。 可是,根據2017年政府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至2030年的推算期內,預計精神科護士人手在短期內大致平衡、中期人手充足,但普通科護士人手短缺,還欠1,669人(3.3%)才能滿足需求。
香港42間公營醫院提供約27,800張病床, 11間私家醫院則提供4,200張病床,照顧住院病人的壓力,絕大部分由公營醫院承擔。醫管局轄下的公營醫院處理約八成入院個案,佔整體病床日數近九成。與此同時,差不多所有緊急個案都由公營醫院急症室處理。過去五年,公營醫院在冬季及夏季流感季節期間,錄得流感入院數字每季介乎569至9,813人次。當中18歲以下兒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所佔百分比分別介乎16.1-49.4%及21.0-67.8%。值得留意的是,2017年的累計數字是過去五年最多,達9,813宗。每逢流感高峰入院數字急劇增加,護士人手便更見短絀。若是爆發如沙士疫潮那樣的大型感染,後果不堪設想。
文書工作喧賓奪主
醫院不停加床位,人手不足的問題益加嚴重。儘管長年面對「十個煲七個蓋」的境地,易姑娘強調「唔夠時間唔代表你可以錯」,流露出對護士專業的執着。護士的專業是治理病人,現實卻被其他工作分薄,以致了解病人需要的時間減少。易姑娘透露,目前文書處理便佔了每更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
易姑娘承認護理文書記錄有其必要,例如記錄護理時間等等,但她不認同護士應對每一項工作巨細無遺地記錄,甚至簽名作實,尤其是每當發生醫療事故後,高層便特別要求針對出錯的相應程序部分作文書記錄。她抱怨,管理層無視前線護士對減省文書工作的訴求。她認為,護士的寶貴時間應更多花在與病人溝通,「很多時候,病人住得不開心,你不問便沒人知(問題所在)。」
易姑娘以插胃喉為例,自從有相關的醫療事故後,便需要多填寫一份表格,甚至為病人轉身也需要相關的記錄,「有填等於有做,不填就說我沒有做,究竟文書工作保障的是病人,還是醫院方面?為填而填,根本浪費護士照顧病人的時間。」她強調,專業訓練要求護士跟足護理程序,而「現在多加一張表格,目的只是確認你有沒有做」,雖然填一份表可能只花約一分鐘,但她並非只處理一個病人。
阿仁(化名)在腫瘤科工作,他的病房有大約7至8名註冊護士,一更八小時要照護70至80病人,若有同事請假,人手更加緊張。他形容,文書處理佔據其工作大部分時間,例如醫生每處方一種藥物,護士便需要填寫一份表格,更改藥方又需要另外處理,程序過於繁瑣。他曾試過一整更的時間耗在處理文書上,只能短時間觀察病人的情況。他說,病房雖然有4至5個護理員,但他們主要負責量度血壓換尿片等基本護理,難以協助護士處理文件工作。
另一名腫瘤科的女護士則表示,雖然病房人手尚算充足,但她也不滿現時的護理文書要求,例如插胃喉需要填寫三張表格,每插一條尿喉又需要重新記錄。她反問:「簽了名是否代表有做(護理)?」她認為,這些文書工作的「最大價值」是一旦有醫療事故發生,可讓高層辯解院方已經採取措施預防。
香港護士協會曾提出暫停一切非必要的行政措施及彈性處理護理文書工作,如部分日常行動簡介(Daily Activities Profile)文件等,又呼籲護士提供「非必要的文書」的式樣或名稱,由協會轉交給醫管局以要求暫停不必要的文書工作,釋放前線護士的工作價值。
新人工作缺乏指導
醫管局在2016年推出「新入職護士啟導計劃」,招聘已退休或轉職的資深護士成為兼職啟導員,指導新入職護士及教授臨床工作經驗,目標是讓新人加快熟悉醫院環境,減少出錯機會。易姑娘認為,這項計劃作用不大,因為一名資深護士要遊走於數個病房,「純粹打針、派藥時看看,不會跟着新人好長時間,不可能每天只『釘死』一個(新護士)做一更。」她慨嘆,自己工作分身不暇,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可帶領新人,而新人由於缺乏在職指導,許多時候會因為「頂硬上」而出錯。她更指出,就連資深護士也感覺工作吃力,新人更容易因不熟悉環境而出錯。
一名不願透露名字的急症室前線護士直言,急症室基本沒有質素可言。她指出,一來護士流失率高,就算增聘人手,大部分也是新人,以其工作的病房為例,有大約二三十名新人,做了三年以上與不足三年經驗的護士比例是1比3,在人手不足、資深護士流失等現實下,根本難以督導新人。
二來,部分急症病房為了容納更多病人而接收內科病人。這名護士解釋,急症科病房(EMW)提供短期住院觀察及治療服務,根據病人的病情需要,再決定是否轉至其他專科病房或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原意是接收需要短暫治療、不能即時出院的病人,如扭傷、腸胃炎、頭暈等病症。但據該護士透露,有醫院利用急症的護士人手,多開急症科的病房,用以接收內科病人,可是未經專科訓練的護士根本只是「半桶水」,難以護理這些病患,卻要「頂硬上」。
她表示,這些病人不是短期能出院的,需要入內科留醫,由專科人員按病情調校藥物,而調校藥物非急症科醫生所長,最終照顧病人的護士更加吃力不討好。有病人長時間未獲專科處理,為此感到不滿。她更指,有急症病房甚至曾收留腦外科病人,但護士未曾接受相關專科範疇的訓練,只能勉強提供服務。
超時補水弄巧反拙
醫管局推出特別酬金計劃(Special Honorarium Scheme),護士超時工作有額外收入。計劃表面上的確能夠增加護士人手,但工時拉長變相剝削護士休息時間,加上部分病房出現「賣假」的情況,令護理質素下降。易姑娘坦言,很多護士寧願放假也不要錢。
易姑娘還分享了高層「離地」的故事。醫管局增設6,000張電動病床,聲言目的是令護士搬移和運送病人時更方便,改善工作環境,但易姑娘笑言,醫院雖然作出大筆投資,事前卻沒有了解是否切合前線護士的需要,又未提供足夠培訓,「(電床)完全不user friendly(方便使用者),按鍵太多,(護士)還未懂操作便買回來使用,(管理層)很離地。」
對於醫管局的管理方式,易姑娘與其他接受訪問的護士均吐了一大堆苦水,但他們都不願意具名。有受訪者說,有同事曾因為接受傳媒訪問而被高層召見。前線護士為了保住工作,就算對高層如何不滿,也只能積壓在心裏,敢怒不敢言。
醫管局:廣開言路及改善
醫管局首席護士長唐華根博士就上述問題作出回應。他解釋,醫管局推行的「護士啟導計劃」如同病房的「補習老師」,幫助新入職護士熟悉病房環境,甚至以一對一「拍拖更」的形式帶教。他承認計劃推行初期「補習老師」數量不足,面對不少困難,又難以招聘資深的退休護士以兼職形式負責培訓。不過他強調,如今計劃已經上了軌道,循序漸進地作調整和增聘。第一階段的額度約70人,58人全職帶教,醫管局正作初步評估,舉辦焦點小組,以討論方式深入了解「補習老師」、新入職護士及病房經理的意見,預計明年中完成評估。
唐華根指出,五年後將踏入資深護士退休高峰期,故當局正在研究擴闊退休重聘計劃及增加額度。他說, 65歲並非硬性限制,經驗豐富的資深護士無論在臨床判斷還是風險評估方面,均能協助新入職的年輕護士。他辯稱,醫管局一直廣開言路,研究新入職護士適應的困難,7月25日便會舉行論壇,邀請前線、資深、新入職護士與學界人士一起討論相關問題,除了分析護士離職的原因,也會就帶教老師的需要作全方位交流。對於護士投訴文書工作過多,唐華根說,文書工作有相應機制,文件記錄也有特定格式。他承認實行時病房人員要處理的文件數量難免增加,但從管理角度而言,需要有真實案例才可以跟進。他強調,醫管局一直重視及歡迎護士反映意見,例如較早前便因應前線護士的要求,暫時擱置「醫院認證計劃」,減少文書工作;未來亦會減省繁複且非必要的文件,又計劃在年度計劃中增撥資源,增加文職人員支援前線護士。
至於護士「賣假」,唐華根指這屬自願性質,難以劃一條「最高時數」的死線,但病房經理會依據各護士的情況調整。「特別酬金計劃」則是為了增加人手的靈活性,在病房高峰期,超時工作「補水」可以以最低一個小時為單位。另外,他補充指,急症病房接收的均是病情穩定的病人,較為嚴重的會轉去專科病房或是深切治療部治理;購買電床則是因應醫院前線護士的需求,並非強制,而且採購同一型號電床供各病房護士使用,供應商也會派專人前往醫院指導。
養和醫院護士學校校長羅鳳儀認為,護士是專業人士,無論在公營還是私營醫院,水平均無分別,護理需符合標準及基本價值觀,不但要掌握基本護理技能,如清潔、洗傷口等,還要訓練自立能力,能夠獨立分析與處理緊急情況,評估病人情況是否轉差,等等。高級護士教師溫淑燕表示,護士不單要照顧病人日常起居飲食及基本護理,更要聆聽病人需要,觀察不同疾病症狀異常,藥物治療反應等,由評估開始,尋找潛在問題並記錄異常情況。
始終有一班學護仍對這行的專業抱有理想,就讀登記護士課程的二年級學生李穎彤,在完成翻譯系大學學位課程後,覺得自己適合當護士,於是再報讀護士課程,盼望最終在腫瘤科工作。另一學生顏樂瑤說,護士能夠救急扶危,滿足感大,所以報讀護士學校,未來希望可以朝老人專科發展。兩人暫時未考慮畢業後是前往公營醫院還是私營醫院工作。
上文節錄自第11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9日)《護士壓力大 增人手未治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