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舒吉事件未解決 輕輕制裁難服眾
沙特阿拉伯籍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遇害案發生已一個多月,至今仍未水落石出,而案中的關鍵在於「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雖然美國在日前(15/10)宣布追加制裁,凍結了17名涉案人士,包括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親信卡塔尼(Saud al-Qahtani)的資產,並禁止他們與美國人經商,但此舉充其量僅算是「被迫」回應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難言是執行國際公義。更甚者,美國過去多年一直站在道德高地,不斷批評別國違反人權,可是當事情涉及「國家利益」時,便處處包庇,連沙特的國家恐怖主義也視而不見,以免得失盟友及影響美國在中東的霸權地位,足見其偽善。
為保盟友 不斷修正立場 一直都是國家利益先行
自卡舒吉事件曝光後,不論是沙特還是美國的官方立場和修辭,都是有意遮掩事實。兩國在土耳其逐步放出證據,才被迫得半推半就地承認,肢解案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沙特方面,王儲在上月5日一個訪問首次回應事件,宣稱卡舒吉進入領事館後,已在「幾分鐘或一小時」後離開;三天後,沙特王子哈立德(Khaled bin Salman)亦否認沙特涉案。可是,在同月10日,土耳其傳媒公布了一條影片,記錄了沙特「暗殺小組」進入領事館的過程,沙特在無計可施下,才修改立場。
可是,沙特由始至終都沒有打算承認所犯下的暴行,反而不斷搬出「卡舒吉在打鬥中遭誤殺」、「本想把卡舒吉帶回沙特審問」等遁辭,試圖轉移視線,到消息陸續增多後,才公開承認責任(但仍撇清王儲穆罕默德的責任),這當然難以平息國際間的不滿。
另一方面,美國的立場同樣「變幻莫測」。起初,特朗普意欲為沙特開脫罪名,試圖辯稱「『流氓殺手』可能是卡舒吉神秘失踪的原因」、又稱「國王(薩勒曼)已堅決否認得悉事件」,更明言「如果停止向沙特軍售,美國將是『自我懲罰』」。可見美國在制定外交政策和回應此等國家恐怖主義時,只會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眼中從來也沒有平常掛在口邊的「人權、自由、法治」。直到事情已無法再掩飾時,特朗普才宣布將以「非常強大、強而有力的措施」回應。
美國須靠盟友主宰中東 沙特有恃無恐
事實上,卡舒吉事件只是近年中東政局上,美國無視國際公義的例子之一。二戰後,美國在中東的大戰略思維,基本上就是要主導能源供應,以及圍堵伊朗,故蘊藏大量石油的沙特,正正是美方所需要的「地區利益代理人」。
穆罕默德自去年掌權後,沙特的外交政策日趨「進取」,當中更有不少違反國際法或無視基本人權的事例。首先,在也門內戰中,以沙特為首的聯軍使用美方提供的武器,多次誤炸民用設施,造成大量平民傷亡,使也門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人道災難;在「卡塔爾斷交危機」中,沙特、埃及、巴林、阿聯酋、利比亞和也門同是為了打壓伊朗,向卡塔爾提出斷交,並實施經濟制裁。可是,這都是在沒有正當理由和國際法依據下,以不對稱國力所發動的「經濟侵略」。
諸國聯合指控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組織、破壞該地區的穩定」,而沙特的聲明更明言卡塔爾與伊朗支持的恐怖組織合作。問題是,多國除了沒有提出明確證據外,沙特的政權更是本就與恐怖組織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須知,在911恐襲中,19名恐怖分子中有15人為沙特公民外,亦有證據指出沙特王室與阿爾蓋達具財務聯繫。那為何白宮又不查明真相,還死難者和國民一個真相?相信答案不辯自明。
世界經歷兩次大戰後,國際社會開始着重由法治主導的政治秩序。自特朗普上任後,不少西方學者和評論員,都爭論着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是否已死,但其實過去多年,不論美國或其盟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根本都只是跟據自身的國家利益行事。若盟友犯錯則無視國際規範,輕輕帶過,就如卡舒吉事件一樣;若競爭對手或敵人犯錯,則以「世界警察」自居,高舉國際法的道義責任。面對如此雙重準標的偽善大國,為何本港還會有立法會議員要求港府向美國政府承諾不再破壞「一國兩制」?到底他是真心相信美國可執行國際公義,還是對美國的所作所為了解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