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同盟牢不可破?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據《紐約時報》報道,沙特阿拉伯王室將對外發表公告,準備承認該國的情報部門在拷問過程「出錯」,導致異見分子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死亡。本月2日,卡舒吉進入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辦理離婚證明時「離奇消失」後,已有不少表面證供指是沙特派出暗殺小隊所為。雖然沙特過去多日一直矢口否認,惟國際間已有民間抵制行動,除了傳媒界代表外,摩根大通、福特汽車及Uber等高層,已宣布取消出席將在沙地首都利雅德舉行的「未來投資倡議」論壇。
與此同時,美國官方的反應和姿態,則比民間來得「溫和」。儘管特朗普在各界壓力下,已表明若事件屬實,美國將採取「非常強大、強而有力的措施」回應,但較早前「『流氓殺手』可能是卡舒吉神秘失踪的原因」、「國王(薩勒曼)已堅決否認得悉事件」及「如果停止向沙特軍售,美國將是『自我懲罰』」等言論,遠較美國對俄羅斯涉嫌在英國跨境暗殺的回應溫和,可見美國對沙特這位傳統盟友處處護短,其偽善之處可見一斑。雖然不少人相信此事會令美國—沙特關係交惡,但回望兩國關係的立足點,即使卡舒吉證實被沙特殺害,美國的反應亦僅會是「雷聲大、雨點小」。

沙特記者失蹤案: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曾經撰寫過多篇批評沙特王室的文章,可能因此招來殺機。圖為9月28日他在英國倫敦出席一個由半月刊《中東觀察》主持的活動,並在會上發表講話。(路透社)

恐襲難破「特殊友誼」 更何況是記者遇害?  

要理解為何沙特並非美國的「普通」盟友,就須由冷戰時期開始談起。基本上,自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思維,就是圍繞着能源供應而制定,擁巨大石油蘊藏量的沙特,正正是美方所需要的「地區利益代理人」。1945年,美國國務院將中東地區描述為「戰略力量的巨大來源,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物質獎項之一」(註一)。故此,1947年成立的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MCO)在開採石油時與沙特「五五分帳」,及1951年兩國簽署的「共同防禦協議」(主要是向沙特出售軍備和提供軍事訓練),都是美國對中東政策的具體化例子。

順帶一提,美國對中東的能源控制,非只依靠沙特一國。冷戰時,美國意欲控制非共產世界的能源儲備,在1953年與英國合力策動伊朗政變,推翻了當時的民選政府,事後使美國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四成伊朗油產量。聯同與沙特的盟友關係,美國在1950年代末,已有效地掌控了中東能源供應鏈,確立了統治地位。

沙特記者卡舒吉,他曾經撰寫過多篇批評沙特王室的文章。(AFP)

雖然1973年的石油禁運令阿拉伯世界與西方社會的關係陷入冰點,但事實上並不動搖兩國關係。一份列根主政時(1983年)的解密文件如此描述美沙同盟的本質:「(兩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互補⋯⋯尋求打擊蘇聯和其他不友善政府(unfriendly governments)的影響力⋯⋯政策促進了美國及沙特在該地區的利益」。有趣的是,當年的美沙關係非如今天般「透明」。在同一份文件中寫道,由於美國被視為以色列的最緊密盟友和最強支持者,而以色列是阿拉伯國家的最危險敵人,故在政治考慮上,沙特不可能公開與美軍合作,捍衛波斯灣的石油供應。(註二)。

不過,即使冷戰已成歷史,兩國再沒有蘇聯作為共同敵人,但美國在眾多事情上仍有袒護沙特之嫌。例如,9/11恐襲的調查報告顯示,19名恐怖分子中有15人為沙特公民,另外部分劫機者亦與當局有錯綜複雜的關係,而沙特和阿爾蓋達的聯繫同是公開秘密,但美方的態度卻是不斷轉移視線,為沙特洗脫罪名,更沒有拿出對待伊朗資助真主黨的強硬姿態。由此可見,只要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不變,即使是9/11般的重大事件,也難以撼動兩國關係的根基,更何況是卡舒吉之死?

沙特記者失蹤案: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TRT)發布卡舒吉失蹤當日,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的閉路電視片段。圖中字幕寫有:「2018年10月2日上午約3時39分,9人從機場E閘口進入。」(美聯社)
沙特反擊:沙特是全球主要石油輸出國,也是軍火大買家。圖為沙特阿美的煉油廠。(路透社)

美沙出言相對屬「形式性質」 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在特朗普的態度轉趨強硬後,沙特當局已放風表明不會接受經濟制裁,揚言如果國家受到懲罰,將會嚴厲回應。沙特國營電視台更指有超過30項措施,可供選擇,當中包括削減產油量及與伊朗修復關係等。雖然沙特自稱有眾多政策工具可作反擊,但真正能撼動兩國關係的報復手段,卻只有調控石油產量。

須知,按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資料顯示,2017年美國每天從84個不同國家,進口了約1,014萬桶的石油,當中沙特(9%)則僅次於加拿大(40%),是美國的第二大石油來源。如果將沙特領導的OPEC作換算,數字更高達三成三,可見沙特對美國能源提供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於早前推出減稅政策以刺激經濟的特朗普來說,若油價穩步上揚,將間接推高國內的通脹水平,令聯儲局不得不加快加息步伐,以防經濟過熱,但此舉同時亦令經濟刺激政策事倍功半,故不難理解為何特朗普會在封殺伊朗出口石油後,數次在Twitter上指油價不合理,並指摘OPEC「操縱油價」。

沙特記者失蹤案:卡舒吉失蹤後,懷疑已遭殺害,各方均希望尋找真相。

有論者認為,若沙特藉調控石油產量報復美國,將令油價上漲,可釋放美國的頁岩氣產能,反過來抵消沙特的報復。問題是,若沙特反制美國,後者的頁岩氣潛在產能因環境法規、開採成本等因素,難以在短期內補足從沙特的進口量。再者,目前沙特開採石油的成本僅為4至12美元不等,遠低於美國本土或加拿大油砂的平均開採成本,在經濟誘因下,雖然美國石油進口量已逐年遞減,但也難在瞬間做到自給自足。

若特朗普真的有意執行國際公義、嚴厲制裁沙特,只會出現兩敗俱傷的情況,相信「精明」的特朗普也不會如此選擇。可以預期,若傳聞屬實,當沙特承認情報部門「殺錯」卡舒吉,美國充其量只會制裁相關部門,而非針對傳聞中發出指令的沙特王室要員,甚或停售軍火。畢竟,除了石油外,兩國在蘇聯解體後,已在中東找到另一個共同敵人——伊朗。

註一:原文為”In Saudi Arabia, where the oil resources constitute a stupendous source of strategic pow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material prizes in world history.”
註二:原文為"However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is seen as the closet ally and strongest supporter of the Arab's most dangerous enemy, Israel, the Saudis find it politically impossible to publicly cooperate with US military efforts to defend Persian Gulf oil supp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