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3322」不利理科生 不如重返AL玩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學生經中學文憑試(DSE)入讀大學,必須在四科核心科目,即中、英、數、通識,分別獲取3322成績(2是合格),換言之,學制對考生的語文要求稍高於數理能力。就此,香港中學校長會發布調查結果,指有62%受訪校長認為應降低語文要求,當中有近四成人建議,只要考生在四科核心科目中合計考取10分,兼得一門選修科合格,即算滿足最低門檻;也有25%校長認為應將之簡化為四科核心科及兩科選修科全數合格,即告達標。
不論那個方案最為可取,學界的取態已然非常明顯——為使大學生更趨多元,應改革評審制度,避免偏重語文成績。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將於本周三(11日)放榜(資料圖片)

翻查近兩屆DSE考試報告,能在中或英文科中取得第三級成績的,只有大約55%考生,換言之,單是語文考試,已令約45%人失去入讀大學資格;與此同時,雖然數學科同為核心科目,但只要取得第二級成績便算合乎大學最低要求,而近兩年的達標者有八成。由是觀之,現在的考試制度就是不利數理成績較佳、但語文能力稍遜的學生。

一般人均會同意,中英數同樣重要,那麼當局為何如此設計制度?相信不少曾經歷過高級程度會考(HKALE)的讀者,均會推想箇中邏輯乃源自舊制。從前,香港中學公開試有會考和高考兩關,中英文是兩場考試的必修科,但數學則不然,學子要經高考入讀大學,大可不讀數學。如此一來,似乎舊制也是稍稍偏重語文能力。

資源來源︰考評局網頁。

這種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須知高考的科目有高級程度(AL)與高級補充程度(AS)之分,中英文科都是AS科目,大學評估考生成績時,會將AS科目視作「半科」(或0.6科)處理,因此,若理科生能在生物、化學、物理、純數等AL科目中獲取佳績,即使中英文只是剛好合格,也不會對大學選科造成「致命」影響。事實上,以文章形式作答的通識科,已經對考生的語文能力要求甚高,再加上「3322」的大學入場門檻,難怪有人質疑現行安排重文輕理,而大學教授也不只一次反映新一批大學理科生的根基不及以前——當然,這還涉及其他因素,例如現在中學讓學生修讀的科目數目不及以前多,有考生因此不能同時修讀生物、化學、物理;不過,「3322」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要回應詰難,當局有很多可行的檢討方向,例如參考前引受訪校長的建議,或者如同舊制般降低語文科的計分比重,均值得參考。必須強調,這不代表社會應輕視語文,只是收生制度應該盡力在文理之間(姑且將「語文和數學」等同於「文理」)取得平衡,正如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所言,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才能,而非只着重語文能力;故此,以作育英才為務的大學及其收生機制,也應從設計上確保文理科人才擁有同等的入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