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圍繞「銳實力」的文明衝突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美國學術雜誌《外交》(Foreign Affairs)近來刊出兩篇探討「銳實力」的論文,對中俄兩國的評價負面得非比尋常,質疑兩國操控國外輿論,引起政界學界廣泛爭議。

部份人士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銳實力」的工具。(網絡圖片)

第一篇文章題為《銳實力的含義:獨裁國家發揮影響力的方法》,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沃克(Christopher Walker)及路德維格(Jessica Ludwig)去年11月撰寫。他們指出,中國透過設立孔子學院、發展遍布全球的媒體企業及教育計劃網絡,意在收編及操縱媒體、學界及政策制訂團體。美國知名政治學者奈爾(Joseph Nye)說得更清楚,他1月底在《銳實力如何威脅軟實力:回應威權主義影響的正確及錯誤方法》一文中表示,北京透過新舊工具,限制境內輿論卻利用民主社會的開放,影響全球公眾觀感和行為。

這場有關「銳實力」的討論,自然引發中俄兩國的反駁。中國輿論直斥之為「對抗思維」,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此前「和實力」的說法,也再次被引到台前作為回應,意指中國在國際場合運用的是「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和平牌」。歸根究柢,這場圍繞中俄對外策略的爭議,根本問題仍是中西衝突的價值觀。

對植根於單一神論、相信真理只有一個、慣於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看待世界的西方文明而言,接受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體系,一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若果有一文明或一國,遵行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認知體系,仍獲得巨大成功,更會被視之為對自己價值觀的否定。

「銳實力」不是中俄專利,在冷戰期間,美國中情局亦曾秘密資助反共團體。(網絡圖片))

除此之外,或許是受宣教精神的影響,對於自己所珍視和深信的事物、思想或體制,西方文明也認為自己有義務將之推廣、分享給全世界。在此之上,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為代表的價值觀和政制設計,更被愈發視為放諸四海皆準,為「歷史的終點」。

相比西方,中國講求的,則是根植於佛家「第三條路」、儒家「中庸」、「君子和而不同」的認知體系之上──我可以跟你不一樣,但這並不妨礙雙方合作。

圍繞「銳實力」的爭議不可能完全平息,部分原因是西方對中國國力日盛心存憂慮,擔心中國迥異的價值觀正改變西方對政治、國際秩序、乃至對文明本身的認知。事實上,這正正說明世界正愈發感受到這變革的趨勢。隨着中國國際角色繼續加重,其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也會愈受關註,類似爭論只會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