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實力」引發爭議 折射中美不同觀念

撰文:楊中文
出版:更新:

中美競爭近年成為國際關係一大主軸,相關研究汗牛充棟。美國國際關係雜誌《外交》(Foreign Affairs)早前便刊出兩篇探討「銳實力」的論文,由於文章對中俄這兩個威權主義強國的評價比較負面,質疑對方操控國外輿論,難免引起一些爭議。

第一篇文章題為《銳實力的含義:專制國家如何發揮影響力》,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沃克(Christopher Walker)及路德維格(Jessica Ludwig)撰寫。他們指出,中國透過設立孔子學院、發展網絡遍佈全球的媒體企業及教育計劃,意在收編及操縱媒體、學界及政策制訂團體。兩人認為其他國家必須掀出中國發揮「銳實力」的渠道,同時更堅定推進自己相信的價值。

部份人士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銳實力」的工具。(網絡圖片)

美國權威政治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說得更清楚,他在《銳實力如何威脅軟實力:回應威權主義影響的正確及錯誤方法》一文中表示,北京透過新或舊的工具,利用本身具限制性的體制和民主社會之間開放度的不對稱(asymmetry of openness),影響全球公眾的觀感和行為。對於中國的「銳實力」,他認為西方不應過度回應,否則會削弱民主政體的真正優勢──軟實力,「如果把自己降至和敵人一樣訴諸銳實力的層次,民主國家只會揮霍掉自己的關鍵優勢。」

這場有關「銳實力」的討論,自然引發中國輿論反駁,認為這反映西方的「對抗思維」,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此前「和實力」的說法,也再次被引到台前作為回應,意指中國在國際場合運用的是「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和平牌」。歸根結底,這場圍繞中國對外策略的爭議,其根本仍是中西衝突的價值觀。

對植根於一神論、相信真理只有一個、慣於以「非黑即白」二元思維看待世界的西方文明而言,接受與自己全然不同的體系誠非易事。倘若有一文明或一國,遵行與自己全然不同的認知體系,卻仍舊獲得巨大成功,更會被視之為對自己價值觀的否定。

中國遵行與西方不同的認知體系,卻在過去數十年取得巨大成功。圖為去年中共十九大開幕時的情況。(路透社)

除此之外,對於自己所珍視和深信的事物、思想或體制,西方文明也認為有義務將之推廣給全世界。在此之上,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為代表的價值觀和政治體制,更被視為放諸四海皆準。

相比西方,中國講求的是植根於儒家「中庸」、「君子和而不同」的認知體系──「我可以跟你不一樣,但這並不妨礙雙方合作」。其實早在1950年代初,已故總理周恩來便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獲世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1950年代初,周恩來(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此與其他國家打交道。 圖中為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網絡圖片)

圍繞「銳實力」的爭議不太可能完全平息,部份原因是西方對中國崛起心存憂慮,擔心自身體制的吸引力會下降,同時也因為中國日盛的國力以及其迥異於西方文明的價值觀,正在改變西方對政治、對國際秩序、乃至對文明本身的認知。

隨着中國國際角色進一步加重,其政治體制和治理模式也會愈來愈來受到關注,這種爭論也只會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