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揚留下「九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孫明揚人稱「孫公」,皆因其資歷深厚。早於1966年成為政務主任,當時此天子門生仍以洋人為主,陳方安生、楊啟彥等華人僅為少數。在孫明揚加入政府後一年六七暴動發生,港英政府其後延攬更多本地人以加強管治,於是有了蘇澤光、梁定邦、施祖祥及關佩英一代政務主任。

如果有平行宇宙,孫明揚或許是個數學家。幼承庭訓的他在小學會考已經嶄露頭角,是當屆免費升讀中學的百人之一。當年跟他一起拿到政府全額資助的劉遵義幾年後是中學會考九優狀元,然後是柏克萊加州大學經濟學博士、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孫明揚在香港華仁書院比曾蔭權高一個年級,後在香港大學主修物理及數學,以一級榮譽畢業。只是他選擇了隨波逐流,放棄深造而投考政務主任。加入政府後旋即被送往英國牛津大學進修一年,孫明揚又獲得教授賞識及建議他留下來攻讀經濟學,再一次與學術研究之路擦身而過。

其仕途的正式起點是青山理民府和元朗理民府。他幾十年後仍然記得自己曾經每天清早由港島乘船過海,繼而「飛車」往元朗上班。當時他途經的葵涌仍是新填海土地,未有發展可言。隨着他1970年調任徙置事務處,及在港督麥理浩展開十年建屋計劃之後成為房委會首任秘書長,他與房屋和地政自此結下不解之緣。1974年他成為沙田理民官,也就是這個地方的第一把手,為着興建房屋、沙田馬場而跟居民和鄉紳交手。此地之歷練後來被認為是政府高官搖籃,八十年代主政的曾蔭權和林煥光莫不順遂。

此港華師弟後來甚至爬了孫明揚的頭。曾蔭權在彭定康任內獲擢升為財政司,惟1991年已在任政務司(相當於民政事務局局長)的孫明揚,在董建華政府卻仍是政制事務局局長,2002年調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2007年再改往教育局。在曾蔭權之後出任政務司司長的先是唐英年,後又有許仕仁。孫明揚超過二十年時間掌管過多達四個政策局,但直至2012年離開官場,除了署任之外始終無緣更上層樓。

不論在官場抑或政圈,孫明揚都是出了名滑不溜手,手段老練。要推翻母語教學政策,他想到了用「微調」一詞來包裝。就連大半輩子留着的鬍子,也是因為當年他在理民府時居民重英官而輕華人,他換個形象以便更好建立地位。孫明揚卸任之時回顧四十六年公僕生涯,以維港填海工程和巴士加價為最棘手。前者面對司法覆核和市民反對,後者要跟司徒華和劉千石過招。但任誰都知道其最受爭議甚至是為人詬病者,就是所謂「孫九招」。

由「八萬五」到「孫九招」,房屋政策在孫明揚2002年調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之後可謂翻天覆地。以九七後持續五年的樓市低迷來說,調整政策甚至托市是可以理解,但將成因都推到「八萬五」上就是大錯。而樓市在沙士觸底後重回升軌,孫明揚以至曾蔭權、唐英年沒有改弦易轍更是大錯特錯。取消拍賣土地、結束居屋計劃、公屋興建由需求主導等九招為禍之深毋庸贅言,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兩任特首花了共十年時間追回土地和房屋供應,今屆政府終於開始收成。不論叫「劏房」抑或「簡樸房」,就是「孫九招」留給香港社會的印記。即使聲稱無悔領匯上市,孫明揚也得承認小商戶難以生存,政策執行和商場管理不如理想。基層民不聊生,不是換個形象、改個包裝就能蒙混過去。

不過孫明揚不只是聰明人和官場老手,對比梁展文、許仕仁和曾蔭權一個個出現利益輸送指控,其主管房屋及地政而又能夠全身而退,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他作為教育局局長之五年,除了微調中學教學語言之外,還推動小學實施小班教學、落實「三三四」新學制,跟教科書商打仗又沒有讓國民教育科引發危機,同樣再一次顯示其手腕之圓滑。無怪乎現任局長蔡若蓮形容他「善用智慧解決難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稱許其「處事既透徹亦務實」。孫公在政府的最後一年適逢「周身病痛」,五度入院,但依然堅持工作到最後,有始有終,這是為什麼不少人都對他敬重三分。

近年不少官員被形容為工作狂、「離地」又或是剛愎自用,孫明揚跟這些通通都扯不上關係。恰恰相反,他打從理民府工作開始,四十六年為官生涯都「接地氣」。由打麻將到捧曼聯,近年在報章專欄大談麻將心得、計番方法以至是如何寫程式「賽馬必贏」,鍾情數學的孫公熱衷博弈遊戲已經是人所共知。能夠閒來無事風花雪月,安享晚年,說到底正是普羅大眾所求。只不過香港多少人現在有如此餘裕,怎樣的土地、房屋以至教育政策才能促進向上流動,令更多人經濟改善,這個問題就要留給現屆政府的官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