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香港新方向|中部水域人工島三問
新一任政府在去年底將中部水域人工島初步研究計劃正式提交立法會並展開公眾參與。自最新方案提出以來,坊間議論之聲便不絕於耳,尤其對整個項目在城市經濟發展和規劃層面的定位,有不少關鍵問題仍然值得思考和釐清。
香港到底需要多少土地?
根據政府2021年出版的《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直到2048年,香港會出現約2600至3000公頃的土地短缺。因此,政府進一步提出了可投入使用的中長期土地供應約4100公頃,在補足缺口後,仍能提供大約1100至1500公頃的土地儲備盈餘。
上述數字說明,以未來25年(2023年至2048年)的維度去考慮,即使不計約1000公頃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土地供應,香港整體土地供求亦不會出現短缺情况。因此,在長期供應並不存在不足的情況下,十分有需要比較不同土地發展計劃的優先級,以決定未來25年階段內的發展順序。
人工島是香港土地供應「核心」還是「後備」?
政府曾多次提到,「考慮到某些預計的土地供應當中或有最終因爲可行性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實現,政府須審慎及竭盡全力地推展所有供地項目的規劃工作。這亦有助政府日後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地提供可發展的土地,以對應未可預期的土地需求。」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正因如此,更有必要仔細分析4100公頃的未來土地供應中,有哪些部分是屬於「核心供應」,必須優先上馬;而哪些部分則可以作爲「後備供應」,在資源充足時才逐步推出。
在商業用地方面,人工島將提供100公頃的用地,等同於約400萬至500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幾乎等於再造一個中環核心商業區。但香港核心商業區的甲級寫字樓用地到底有多大的短缺呢?同樣根據《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商業核心區的甲級寫字樓共有17公頃的土地短缺。17公頃的短缺,是否需要透過填海建設一個100公頃的核心商業區來填補?
人工島另一個主要功能便是房屋供應。島上將興建19萬至21萬個住宅單位,而按照政府總體規劃,香港直至2046年的總房屋淨需求爲100萬個房屋單位。通過整合統計政府不同的項目資料發現,即使不考慮屯門南和藍地石礦場等已在研究但具體建屋數量尚未公布的項目,目前已規劃或已在研究的項目所提供的住宅單位已基本能夠滿足政府100萬單位的目標。
綜上所述,無論從商業還是房屋用地的角度,均無法得出必須興建中水人工島才能達致政府規劃目標的結論。也就是說,中水人工島所提供的1000公頃供應未必屬於未來的「核心供應」。
推動中水,會否延誤北都?
4100公頃的未來土地供應中,北部都會區和中部水域填海同為超大型供應項目,因此有必要比較兩者各自的戰略意義和優先次序。
香港社會已經達成普遍共識,要將北部都會區建設成與維港都會區並駕齊驅的新都會區。北部都會區由於接壤深圳,具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政策性意義,並且同時承載著爲香港找到新的産業增長點,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重要使命。而中部水域人工島除了房屋供應外,能夠起到的功能就是擴展中環商業區,在維港都會區內進一步提供更多的商業樓面面積。顯而易見,無論是戰略意義還是實際作用,北部都會區應當是更優先開發和投入資源的項目,不容有失。
據政府初步估算,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造價達到5800億,已經超過過往香港推出十大基建(已批核部分)的工程費用總和。此外,在中部水域人工島預計動工時間,仍有多個大型基建項目正在同步進行或即將推出,當中不少項目與北部都會區發展密切相關。在外部政治和經濟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之下,又恰逢香港正面臨人力資源極度缺乏的窘境,香港的財政資源以及建築業人手是否能同時應付如此多的大型基建項目,政府需要認真審視,避免對經濟前景盲目樂觀,過度投資。
北部都會區不但提供大量的住房用地,更是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關乎香港能否更好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謂勢在必行,不容有失。決策者必須認清香港發展策略的重心,客觀衡量城市建設的輕重緩急和現有資源,方能做出符合香港長遠利益的決定。
香港新方向的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律師、工程師、建築師等。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