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施政的關鍵不在「做什麼」而是「怎麼做」
來稿作者:周小稞
今年10月特首李家超將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為此,特區政府一早就從7月16日開始展開公眾諮詢活動,8月18日特首還專門出席了《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聽取地區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安排,諮詢期間政府將舉辦逾40場諮詢會,聽取立法會議員、不同界別代表和公眾的意見和建議。特首和各司局⾧也會走進社區,探訪市民和各界代表,直接聽取大家的意見。
聽取民意、洞悉民情,可謂良政善治的基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特區政府在發表《施政報告》前的公眾諮詢活動,一如內地政府在重大決策前頻密的調研,對制定有效的政策至關重要。不過,公眾諮詢活動也有淪為民粹的風險。畢竟大部分政治組織與社會團體都有自己明確的利益訴求,都會借公眾諮詢的機會,向政府反映自身訴求並希望政府在施政中照顧自身的利益。
政府當然也應該兼顧社會各界不同的利益訴求,但再充裕的政府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畢竟再多的資源也滿足不了無止境的需求。這一點對時下的特區政府而言尤為適用,因為在當下的財政年度,政府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態將更為明顯。今年2月份財政司司⾧陳茂波在其第八份財政預算案中再次高估了印花稅與地價收入(較上一財政年度預計回升50%)。截止當前,政府的地價收入只有約7億港元,僅相當於330億港元預算的2%。至於住宅樓宇買賣與股市成交金額也在今年4月、5月份的強勁反彈後明顯回落,大概率實現不了40%的預期增⾧。印花稅與地價收入可能出現300至400億港元缺口,政府的實際財政赤字(扣除發債淨收入以及從未來基金回撥的投資收入)將因此達到創紀錄的2,500億港元。在這樣的財政狀況下,政府又如何能滿足各階層的需求呢?
今日的香港既面臨經濟轉型的艱巨挑戰,又面臨深層次矛盾的巨大壓力。如何拼經濟、惠民生,特區政府有太多的議題要處理、有太多的事情要落實。對此,筆者相信特區政府主要官員都心中有數,即便沒有來自公眾諮詢活動的反饋。對於特區政府而言,現在的問題不是要「做什麼」,而是「怎麼做」,「怎麼做」才能讓有限甚至緊缺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取得最大程度的成效。
譬如說,如何推進創科發展。發展創科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但創科在香港的基礎薄弱,有不少明顯的劣勢,因此推動創科一定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切忌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不能市場上有什麼熱點就想沾一點邊。最近谷歌前CEO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學的內部講話被外洩。施密特在這個講話中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未來的AI只是美中之間的競爭,其他經濟體根本沒條件參與到這一競爭中來。這無疑給了很多希望參與AI競爭並分一勺羹的經濟體包括香港當頭一棒。AI於香港而言,緊跟、用好即可,無需「瞎折騰」。
譬如說,如何推動土地開發。雖然本屆特區政府在土地開發上已取得不少的成績,但土地的徵收或開發仍未跳出以往的條條框框,不僅會讓政府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也會極大拖慢土地的開發進度。以北部都會區為例,政府已經啟動相關的土地徵收工作,以目前政府土地補償率計算,每公頃土地的徵收成本超過1億港元,再加上1億多港元的開發成本,100公頃土地就要投入200多億港元資金,迫使為財赤所困的政府拉⾧都會區的開發進度。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即便在當前日益窘迫的財政狀況下,政府仍執著地推進「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再譬如說,如何用好社福開支。社福不僅是特區政府最大的財政開支項,也是增⾧最迅速、最剛性的財政開支項。2024-25 政年度有關的開支已經達到1,362億港元,增速高達15.7%,遠遠超出同期整體財政開支6.7%的增幅。這樣的增速與規模顯然是不可承受、不可持續的。面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與貧富差距,特區政府實在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遏制社福開支的超常增⾧,不僅要檢視佔比最大、增⾧最剛性的公共福利金支出,更要檢討每年總開支超過300億港元、外包給各類良萎不齊社福機構的社福項目,務求公帑真正花在「刀刃」上。
施政聚焦「怎麼做」,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港英時期英國人確實在香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與施政流程,但這些制度與流程時至今日已呈現出明顯的頹勢與弊端,需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特區政府的決策官員要破除對既有制度與程序的迷思,要敢於跳出現有的條條框框,以改革的態度與創新的思維來解決香港面臨的經濟與民生挑戰。即便是「摸著石頭過河」又何嘗不可?
施政聚焦「怎麼做」,核心是要做好戰略規劃。過去兩年多來,特區政府在治港理政上兢兢業業,在不少方面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施政過程中也給人予「被動」、「缺乏方向」、「隨波逐流」、「頭疼醫頭 腳疼醫腳」的感覺。對於未來數十年香港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與社會,特區政府有自己明確的願景嗎?在涉及到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性議題上,特區政府有自己戰略性的規劃嗎?沒有明確方向與戰略規劃,缺乏解決問題的全局意識與戰略考量,只是一味「見招拆招」或尋求中央支持,這樣的政府能夠帶領香港走出轉型的危機嗎?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