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芬|剖析《決定》關鍵詞,思考香港角色和機遇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程,這一切得益於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始終與時俱進,通過在摸索中前行,總結經驗,建立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發展規劃。

二十屆三中全會承前啓後,既總結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經驗,也為未來五到十年的改革提供了全面、清晰的施工藍圖,全會《決定》可以說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

來稿作者:黃冰芬

當中,筆者特別留意到,「改革」出現了145次、「體制機制」43次、「堅持」36次,我們可通過這些高頻詞更加深入理解「改革開放」。比如,「完善」和「健全」分別出現197次和164次,顯示中央對現有體系不足之處的深刻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決心,強調持續改進的重要性。再如,「深化」出現89次,「優化」43次,「進一步」16次,都表明改革是動態且持續,並非一成不變,會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這些詞語頻繁出現,顯示了改革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並強調政策執行的重視程度,指明未來改革的重點在於如何進一步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和適應性,以應對新挑戰和新需求。

認真研讀《決定》過後,筆者試從6個方面分析當中的要義以及香港的角色和機遇。

一、頂層設計與改革總目標

《決定》是一個戰略性規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意味著要改革開放,就是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進一步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實現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在於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策概述為「放得活,又管得住」,旨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強調市場活力與政府監管之間的平衡,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三、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

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今次改革也明確了國企與民企的分工和定位。在推進、優化、做大國有經濟方面,為國有資本未來發展划定了一個範圍,涵蓋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相關的行業(如國防、電力、金融等)、公共服務和公益領域(如教育、醫療等),以及具有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這些將成為未來5年的重點發展方向。此外,民營企業在國家的稅收、GDP、科研成果、就業、企業體量中佔據重要地位,此次改革進一步給多民企更多機會,包括可參與更多國家重要發展領域,且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尤其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及「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保障,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環境。

四、房地產市場的應對措施

內地房地產市場低迷,國家在宏觀調控下也適時作出了調整,以解地方政府燃眉之急。《決定》提出加快構建地產發展新模式,既加大保障房建設和供給,保障一線城市基層「打工仔」的住屋需要,也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的住房需求。此外,充分賦予各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巿場上的調控自主權,提出「因城施策」,如改革開發商融資模式和商品房的預售制度,減少爛尾樓的出現;完善房地產稅制制度等。這些舉措為地方政府拆牆鬆綁,適時調整央地之間的稅收比例,中央上收事權,都是在進一步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若能順利落地,相信這些舉措都會取得較好實效。

五、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今年中央提出的經濟重點任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全面鋪開,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改革中,詳細謀劃培育人才的機制。關於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分別如何引進人才,以及央地協同、支持企業創新等,細節落實到:科研經費怎麼用、怎麼更好激勵科研人員、給科研人員更多利益分配和更大自主權等等。因此,科技創新必然是未來五到十年國家最重視、最關鍵的方向。可以說,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

六、香港的角色與機遇

《決定》中對香港的描述雖然比十八屆三中全會較多,但篇幅也不算多。重申「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對比《決定》中同時提及「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不禁讓人感覺會香港處於被動地位。但筆者相信,香港仍需努力發揮獨特優勢,更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既為國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也為香港固治促興增添新動能。

首先,在新質生產力方面,本港擁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有一定的科研實力,應加強在科技創新上的投資及頂層設計,為國家貢獻科研成果。具體來說,香港的高校可加強與內地高校和企業的合作,成立國家級的聯合研究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環保技術等領域,推動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助力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

其次,香港作為國家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司法獨立和法治水平享譽全球。在航運服務及海事仲裁方面,香港可發揮普通法優勢,打造國際仲裁及調解中心和培訓內地法律人才的基地。

再者,香港是亞洲乃至全球的多個「中心」,包括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亞洲最大對衝基金中心和跨境財富管理中心等。在國家推動數字經濟建設的背景下,香港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把握機遇服務國家所需。譬如,助建數據跨境流動的機制並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吸引更多國際企業在港開設數字經濟相關業務。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的重視,香港應加快推動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致力成為亞洲的綠色金融樞紐。當中可包括發行綠色債券、推動可持續投資等,為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獻力。在文化和創意產業方面,香港擁有多元化文化背景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應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不僅能提升香港的文化影響力,還能促進經濟多元化,為青年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善用自身的優勢,也要主動把握機遇,抓住歷史的主動性,持續改革、守正創新,這既是三中全會的精神,也是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啓示。正如夏寶龍主任所寄語香港,「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要識變應變求變,這正是對當前形勢的適時警醒。銳意改革創新,是當前之要務,當前之所急!

作者黃冰芬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