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美國客,三任國務卿
由馬斯克到基辛格,六個美國政商界領袖在過去兩個月先後訪問北京,且皆獲至少副國級領導人接見。
5月馬斯克,秦剛(國務委員兼外長)接見。
6月蓋茨,習近平(國家主席)接見;布林肯,習近平、王毅(政治局委員、外事辦主任)、秦剛接見。
7月耶倫,李強(總理)、何立峰(政治局委員、副總理)接見;克里,李強、韓正(國家副主席)、王毅接見;基辛格,習近平、王毅、李尚福(國務委員兼防長)接見。
下位訪京的美國官員會是誰?
顯而易見,雖說中美關係緊張,但北京對美國企業(特斯拉)、慈善機構(蓋茨)、官方外交(布林肯)、非官方外交(基辛格)、經濟交流(耶倫)、氣候合作(克里)都是歡迎的。若將李尚福接見基辛格都計算在內,也就是軍事對話都不是沒有,中美交流的層面相當廣泛。若然之後再來一個貿易代表戴琪,或者情報總監海恩斯,都可以說是情理之中。
更多人關注的當然是防長奧斯丁。但仍然被美國制裁的李尚福不會見奧斯丁,他即使來華,中美也無法舉行對等的國防對話。所以目前看來,此行不太可能成事。
即使沒有奧斯丁,但基辛格以一介公民身份訪華,卻獲得防長李尚福接見,這就說明中美之間有靈活、務實的對話空間。白宮形容情況令人遺憾,其實豈會不知道正是基辛格用非官方的私人身份,才有機會與防長見面?這嚴格來說不是「卻」的轉折關係,而是「所以」的因果關係。基辛格回美之後若有什麼消息能與拜登政府分享,或許亦在北京和華盛頓的預期之內。
中美交流的不同形式、不同層面
除了基辛格之外,以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身份訪京的克里也是前國務卿,現在亦有資格參與白宮的國家安全會議。也就是說,近一個月來美國多達三任國務卿來華,而唯一與各人都有舉行會談的中方領導人就是王毅。雖說王毅可能是代外長秦剛接見克里,但他本身與對方曾經同期擔任中美外長,可以說是互相熟悉的老對手,由他來會面也是合適不過。
中美近年關係緊張,有時甚至殺氣騰騰,但要接觸交流還是不乏渠道——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同層面、不同名目的。中美作為兩個大國,合作是基於現實需要的必然選擇。香港若然要在這個複雜的形勢、曖昧的關係中發揮任何角色,自然不可能一板一眼。只是過去香港曾經的靈活、變通,現在已經不知所剩多少。「一國兩制」給予我們的獨特性,或許要聰明人才能夠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