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和他的團隊
候任特首李家超周六(28日)到北京領取國務院委任狀之前,必然就司長、副司長及局長等主要官員的人選已有個想法,報請中央官員考慮。而不用中央政府任命、僅由特首決定人選的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由於他們有份協助特首決策,李家超肯定也會慎重考慮人選。
四朝元老陳智思日前表示「是時候讓新面孔令市民看到希望」,羅范椒芬亦指出「我已經當了10年行政會議成員,應該讓位給年輕人」。若論年資,史美倫乃是跟陳智思同年進入行政會議,李國章、周松崗等也跟羅太一樣是2012年起在任。行政會議將會大洗牌,已是幾可肯定之事,問題在於「新面孔」和「年輕人」將會是誰。或者說,應該是誰。
行會要看社會整體需要
港英年代,港督委任不少商界領袖進行政局,如匯豐的沈弼和怡和的紐壁堅,還有工程師出身的鍾士元、太古高層鄧蓮如等。回歸後行政會議沿襲舊制,《基本法》規定除了政府主要官員外,特首還可委任立法會議員和社會人士成為非官守成員。梁振英在任非官守議員召集人的時候曾經指出,非官守成員是以個人身份加入行會,雖然他們根據對某個背景、行業的認識提供意見,但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而非代表特定的政黨或者利益團體。
初衷雖好,現實不無落差,行會多年來有予人「箍票」之感。以現屆行會為例,其組成「剛好」包括了民建聯、經民聯、自由黨和鄉議局的一名立法會議員,還有工聯會榮譽會長和建制派班長在其中。2019年第一場反修例百萬人大遊行後,全體非官守成員發聲明支持如期二讀,自由黨據指更是在身兼行會成員的張宇人牽頭下才發出聲明支持修例,反映政府似乎的確以為可靠行會成員來拉攏支持。
不論如何,在政局新時代的今天,立法會沒有泛民主派的反對聲音,政府架構重組、工程超支撥款等審議過程中,亦盡見現屆議員的配合,特首實在再無「箍票」的需要。反而正因為香港目前亟需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制度改革、滿足民生所需,李家超更應該按需要委任熟悉經濟產業、扶貧、公共醫療體系等範疇的專才進入行會,協助展開全面的改革。
特首與政務官之間的司局長
至於司長、副司長及局長,人選更加關鍵。毋庸諱言,李家超只曾任政務司司長不足一年,此前一直只管保安事務,對經濟及社會民生的主事經驗不多。在局長以下的常任秘書長則為為熟悉政府運作、政策制定過程的技術官僚,是執行型而非決策型。居於中間的局長因而絕不能又只是「半桶水」,也不能是被動地等待指示,而必須對經濟及社會改革有真切的理念及有充份的認識。李家超曾經比喻特首為樂團指揮,不必事事皆做,而是讓成員各展所長。問題就在於他找來的是否大提琴、小提琴、單簧管、雙簧管等的一流樂手,抑或只是泛泛之輩。
誠如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近日接受《香港01》訪問時提及,現在的政治條件有利於集中處理深層次矛盾,李家超必須有更具體的施政目標,「中央說香港要由亂及治,由治及興,你就要『興』給所有人看」。以李家超的政綱和發言、新政府的架構等來說,我們未見切實的改革跡象。李家超的團隊能否給社會一個驚喜,讓人看見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