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李家超要用實績重建管治威信
國務院上周五(5月20日)任命李家超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行政長官,總理李克強提及「落實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及「支持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李家超表示「知責任重大」,「將忠誠地、堅毅地肩負使命」,「致力為民解困,團結社會」。知易行難,若要為民解困,團結社會,李家超必須以每一個政策、每一個特區政府官員任命來體現。
李家超在上任前最能為來屆政府建立管治威信的,肯定是由司局長組成的管治團隊。除了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年初原定的改組方案外,李家超還打算開設三個副司長職位與擴大三個司長辦公室。雖然李家超至今對所有政治委任官員職位人選均未作出任何具體表示,會見不同政黨期間亦無公開談及目前組班情況,但他表示對下一任的政務司司長已經有了心水選擇。
政府架構重組只是外框
面對複雜內外形勢與難題,政府架構適時進行改組無可厚非。李家超表示各個決策局改組有助「更加專注和細緻地就相關問題作出處理」、「產生協同效應」和「更加聚焦地處理相關政策工作」,並指增設三個副司長可以分擔司長的繁重工作、強化港府整體的治理和統籌能力。他又解釋自己認為副司長的人選應該「有統籌能力、有指揮能力」,同時需要有充足個人經驗、知識以及跟其想法一致的施政理念。不過,歷史經驗亦早已證明,如果要革新治理,並非改組一下架構便能做到。
此前五屆特區政府在決策局組織方面,便因應不同的環境先後出現過六種設計,但觀乎往屆政府在架構重組後的管治表現,似乎都沒有達致當初聲稱的目標。例如曾蔭權政府2007年將民航處、海事處由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撥歸運輸及房屋局,務求「更整合地加強香港作為亞洲首選國際運輸及物流樞紐和航運中心的地位」,豈料從2008年到2020年間航空運輸與物流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分別由1.7%與4.5%倒退至1.5%與3.2%。梁振英政府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也是有打算「加速香港的創新、科技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然而本港創科產業從2015年到2020年間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僅由0.7%微升至1.0%。由此可見,架構重組只屬於改革的體器,實績如何仍看主事官員後續表現。
舉例來說,勞工及福利局主要使命是保障勞工權益及改善弱勢群體福祉,其局長便不應該是玩弄文字遊戲表示自己並非主管「勞工福利局」,以至凡事強調要兼顧僱員、僱主兩方面的利益。發展局目標是要配合社會需要、促進香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擔任局長的人便不應該單單知道承托樓市價格升勢,罔顧市民的「可負擔居所」需要。就算有再優質的制度或其他管治工具,所托非人的話終究都是會得物無所用。
兌現承諾組班用人唯才
李家超表示自己組班原則乃是用人唯才、不問背景,並且希望招攬有能力、經驗和服務市民熱誠的人才加入管治團體,務求「會做事、做成事」,故此選擇什麼人進入管治團隊,不但關乎來屆政府的政策方向,亦直接關係到他是否言而有信,贏得廣大市民的信任。如果來屆政府司、局長不是有政策理念、能夠拿出成績的人才,那麼不但他們無法取信於社會,亦等同令李家超違背上任前所作出的承諾。尤其是隨着架構重組以後政治委任官員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下屆管治團隊更得注意避免人選讓外界產生用人唯親、政治酬庸的觀感,尤其不能為了維繫某些政治關係,就去起用未必太勝任工作的班子成員。
另一方面,李家超在行政長官選舉期間屢次聲言自己施政會「以結果為目標」,還於政綱裏提出上任百日內將為指定工作定下目標、訂立「關鍵績效指標」。在立法會小組委員會首次會議上,候任特首辦代表又說架構重組重點不在於花費多少錢的問題,而是能否順利地做好成績、分工、協調和統籌。不過正如議員及坊間輿論質疑的,「關鍵績效指標」理應確切反映在問責官員以至前線公務員的身上,才有望推動他們拿出令人滿意的成績結果。
古人進行改革變法以前會先立木取信於民,而近年港府之所以舉步維艱正是源於欠缺管治威信。李家超既然要為民解困、為香港開新篇,他有多少公信力便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新政府的政治能量。我們殷切冀盼下屆治港團隊能夠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在未來五年間時刻毋忘這一系列承諾。
說到做到才能建立威信
談起威信與政治能量,中央政府尤其值得借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早前跟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舉行電話會談,指出「中方必將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我們說到做到」,正好示範了政治承諾的重量。過去不管在中美貿易戰還是其他的議題上,中國從來不會忌憚其他國家恫嚇,所以才能夠讓國際社會認同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確實言出必行。至於中央近幾年在香港出手制訂維護國家安全與完善選舉制度的本地法律,無疑亦展示出「說到做到」的作風。
反觀近來特區政府卻是另一回事,社會上大多數人估計皆非誠心信服其管治,因為多任特首以及司局級官員,從來都是「講一套、做一套」,沒能夠像中央政府那樣「說到做到」。就拿政府架構重組一事為例,林鄭月娥五年前在競選政綱早說過「為提高施政效率,和滿足新形勢、新經濟對政府新角色的要求,實有需要調整政府架構」,並且提出會在自己任內考慮成立文化局、旅遊局和分拆運房局……這些事情現在篤定再後一屆政府方能做到,餘下團結社會、與市民同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民主等「首要任務」,更加全部成為了沒有落實的空話。再上一任的梁振英聲稱自己競選政綱承諾基本全部落實,但實際上取消強積金「對沖」、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等事紛紛流產或無法如期完成。還有當時從發展局局長升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說過需要處理「丁屋」問題,最後在她的行政長官任內卻失敗告終。
《論語》載孔子答子貢問政曰:「民無信不立」,老子《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下屆以及往後的治港者必須緊記,透過實績來重建人民信任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切莫輕易作出無法兌現到的承諾。無論是在什麼地方或制度下,管治者的每一個政策、每一個任命以至其每一句說話,都應當蘊含這種建立信任的認識。畢竟民眾與社會對於政府的信任,不能單靠着少量虛空的掌聲承托,而是需要由一點一點實實在在的細節工作支撑起來。如果政府領袖口說「以結果為目標」,卻在選拔人才、制定政策等環節上因循陋習,那是沒可能真正獲得社會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