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不刪信息 政府如何打擊「起底」?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在周一(16日)出席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在通過修訂「起底」刑事化法例後,私隱專員公署在去年10月至12月向12個網上平台要求移除逾1,100項「起底」訊息,當中約八成訊息已被移除。《香港01》其後引述消息,指近月「起底」情況再趨嚴重,當中通訊軟件Telegram近月一再不依從私隱公署要求刪除相關訊息,公署或會運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限制市民使用Telegram。
禁止網民使用平台事關重大,需要慎重考慮,而且行使法例也未必真的能禁止民眾使用和收發「起底」訊息。政府應探求其他方法,避免一步到位。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66L條及第66M條,專員可向任何香港人士或非港人服務提供者送達書面通知,要求它們針對「起底」訊息採取「停止披露行動」,包括移除訊息、停止或限制任何人透過相關平台接達該訊息或接達整個平台,以及終止為相關平台提供主機服務等。
被「起底」者的生活受困擾,甚至生命受到威脅,當網絡平台漠視他們的境況,政府有責任出手保護。在去年立法會審議修例時,Google、Facebook和Twitter等幾個本地常用的社交平台也透過所屬的業界組織表示不反對「起底」刑事化,只是就細則與政府斟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稱海外網站如果營運或管理人員在香港,就可以要求他們作出移除「起底」網頁連結。私隱專員亦相信修例後海外平台會更願意與公署合作,因為大部分平台已訂明平台內地須符合當地法例規定。但私隱公署的新近匯報顯示,法例生效後仍有不少刪除要求未獲正面回應。
禁用影響較大 政府尚有辦法
然而,礙於封鎖Telegram個別頻道存在技術困難,有消息指當局最終或會封鎖整個應用程式。但社會對以禁用Telegram的反應甚大,例如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表示平台營運時須尊重當地法例,若Telegram多次不理會當局要求移除「起底」訊息,當局須採取其他措施。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政府即使執了法也未能達致預期效果,因為平台的IP位址可以不停地轉換,不是要求互聯網供應商封鎖就可以,甚或牽連其他網站。
平情而論,封鎖社交平台可能影響大部分守法收發訊息的網民,亦多少影響香港資訊自由流通的形象,因此應在窮盡其他辦法後才出動此招。若然要增加平台回應政府要求刪除「起底」訊息的機會,政府可考慮立法要求註冊用戶達某個數額的平台要設立本地辦事處處理投訴。例如德國在2018年實施《網絡執法法》就要求用戶量高於200萬的社交平台設辦事處,在指定時間內刪除違法的內容,違者遭罰款。違法內容是指假新聞和虛假資訊,目的是煽惑仇恨,以及造成侮辱和誹謗。港府可以參考德國的立法理念,應用於打擊「起底」等亂象。此舉可增加港府與社交平台在港代表交涉和跟進的接點,以提高成功移除「起底」內容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