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宜居與生意商機皆為香港所需
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周二(1日)發表了最新外派員工「宜居城市」排名,調查分析了全球超過490個地區的整體生活質素,香港的排名較去年下跌19位,目前全球排名第77位。香港過去一段時間實施的社交距離措施以及檢疫安排被認為是導致香港排名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香港傳媒環境轉變,機構人員指「新聞及媒體自由」方面的評分亦影響了整體得分。
面對過去兩年疫情變化,香港宜居排名下挫或許並不令人意外。而且不少外資企業或商會早就對香港各種防疫規例抱有怨言,甚至威脅將把部份香港業務或管理層撤出香港,又揚言假如特區政府不直視問題,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會被剝弱。但外資企業的上述言論是出於派駐員工認為本地不再屬於「宜居城市」,抑或香港不再「有利可圖」?
「宜居城市」無分外來與本地人
企業駐港人員只是一介外來過客,他們視香港為賺錢的地方,生活習慣沒有完全融入本地,而且假以時日可能都會回到本國,因此這份以其意向為依歸的「宜居城市」調查自然存在某些盲區,未必能完全適用於本地居民。不過,調查分析了醫療服務、住房及公用事業、個人安全等範疇,它們對於增加本地居民的宜居度亦具參考價值。
舉例來說,對於蟬聯排名之首的新加坡,ECA International地區總監Lee Quane表示當地雖然同樣有「非常嚴格的封鎖措施和加強互聯網審查」,但仍能憑着在國際學校教育、基礎設施和住房等其他環節的卓越表現獲得首位。再考慮到新加坡在調查完成的去年8月後已逐步撤銷防疫措施,可見讓香港排位下跌的那兩項因素僅屬細枝末節,重要性不及其他同樣惠及本地居民的元素。
又如台北因為防疫關係當地減少居民休閑娛樂活動,加上城市本身出現了「日益嚴重的住房危機」,因此在今次宜居城市的排名上排名急跌了31位。對於快樂指數偏低與長期受房地短缺之苦的港人來說,這些問題恐怕只是更為嚴重。
商機是城市吸引資金人才的基本面
但是與此同時,社會亦不可以太過依賴這些以外派員工喜好為基礎的「宜居城市」標準,更要切忌為此本末倒置配合這些企業的要求,而放棄一些基本原則的堅持。像是調查指外派人員的薪酬和當地物價指數差距等同一個城市就愈「宜居」,但一般外派員工的薪酬均比本地人平均水平為高,這就十分容易令人忽略後者生活需要。
而且這項調查雖以「宜居城市」名義為全球各個城市作排名,但其本質是按照外派僱員的喜好來甄別篩選有利他們生活條件的城市。如果仔細地留意箇中氣候一類項目的評估,其實頗受該次受訪群組個人背景影響,通用代表性似乎有一定存疑空間。
況且,如果說影響一所企業是否決定在香港開設區域性總部、分公司或辦公室,至為重要的必然是香港能否為這些企業帶來可觀的盈利。香港滙豐控股近日公布業績,集團在香港所獲得的稅前盈利就超過了在英國的業務,而且香港更是盈利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果說香港因為在「宜居城市」排行榜下跌將影響香港對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則未免忽略了經濟機遇的重要性。
歸根究柢,香港市民才是真正紮根這個城市默默耕耘的一群人,他們的健康福祉難道才是建設「宜居城市」首先值得考慮的條件因素。至於外資企業及其外派僱員,只要看到香港仍然「有利可圖」,那麼自然就會繼續前來,沒有需要治港者為他們過度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