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保守黨的向左轉 疫後的政府思維變遷
周三(27日),英國財政大臣辛偉誠(Rishi Sunak)發表了自全球大疫症以來的第二份財政預算案。跟去年3月以補助措施為主的財政預算案不同,今次保守黨政府提出了規模達1,500億英鎊的預算開支,其中接近一半將投放在基礎設施,特別是將積極投資倫敦以外7個主要都會區。而辛偉誠亦主張進一步增加在醫療和建造可負擔住宅的撥款,最低工資亦將由8.91增加至9.5英鎊,增幅達6.6%。
英國《衛報》的社論把握機會諷刺保守黨政府的財政政策只是向選民「裝模作樣」,譏諷本身屬於「大右派」的保守黨政府在「偽裝左傾」,以龐大的政府開支換取選民的支持。然而《衛報》也不得不承認保守黨政府正將把英國政府的開支規範恢復到70年代工黨執政時的水平,並且正在逐步採納了過往工黨政府的財政思維以支持英國教育、醫療和福利體系的建設。而更重要的是,這份大疫症後的財政預算案似乎更是正反映英國政府的思維轉變,更積極地建設「後疫症的新經濟力量」(A new economy post Covid)和「樂觀的新時代」(A new age of optimism)。
緊縮政策不再是疫後政策
辛偉誠在演詞中談及「符合新樂觀時代的經濟體」,自然是指大疫症後的英國社會需要更積極樂觀的經濟社會格局,回應過去兩年因為疫症和脫歐而帶來的「不確定時代」。過去幾年英國社會受盡脫歐和反覆的疫情困擾,不少的國民每日都生活在各式各樣的惶恐之中。疫症爆發之初英國每日上萬宗的確診個案仍然歷歷在目,而近日英國因為貨車司機的銳減而導致各類型物資短缺更是令人擔心會回到70年代「不滿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物資短缺和工會崛起的時代。
因此辛偉誠認為回應社會充滿挫折情緒的最佳辦法,就是創造高增長的就業機會,而政府的投資就更顯得重要。為此,辛偉誠遂提出了各項預算改善和提升政府服務,未來都將逐步增加1500億英鎊。而在地方投資上,辛偉誠特別重視發展較緩慢的社區,例如東北部城市新特蘭等,並且以提升最低工資、增加政府投資以及立法措施的方式進一步改善社會上工人階級的收入。這次的財政預算案除了是約翰遜政府在大疫症後首份全面的財政藍圖,更是標誌著在大疫症和脫歐後的保守黨政府正式結束過往緊縮的財政政策,更積極地擴大政府開支以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建立更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
傾向社會保障的一國保守主義
不論辛偉誠的財政預算案是否可以成功刺激因為脫歐和疫症而導致疲弱的英國經濟,傳統代表資本階級的保守黨已愈趨着手為勞動階層提供更全面的社會保障和解決本身困擾多年的南北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這種傾向也因為英國首相約翰遜屬於保守黨黨內的一國保守主義,主張國家除了經濟機會外更應該為各個階層建立社會保障,因此去年3月疲情期間,辛偉誠的首份財政預算就提出了過萬億英鎊的「工作保留計劃」(Coronavirus Job Retention Scheme),在疫情期間由政府出資支付全國80%的工資。而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英國政府除了大規模增加政府開支以創造就業職位和經濟機會外,亦著力改善最低工資等社會保障。
這些措施都反映著在疫症後的保守黨正更積極地改善疫後英國的各種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而這種保障亦不獨由過往中產選民所獨享,而是有意識地讓社會內每個階層都分享到經濟復甦的成果,並成為「樂觀的新時代」的一部份。當大右派的保守黨都在「轉左」時,為各個階層提供經濟動力和社會保障時,香港社會又取得怎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