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招分流治療確診者 群策群力以挽救社會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急症室外滿佈帳篷,新冠病人滿臉倦容,網絡廣傳的照片令人不忍卒睹。1.2萬名初確或確診者等候入院,公立醫院系統崩潰。雖然政府和醫管局近日改變了抗疫對策,按健康和風險狀況劃分入院優次,但分流的配套不足就會事倍功半。政府、醫管局和私營醫療系統要分工合作,各就各位治療和支援患者,阻止病毒在家庭和社區擴散。

新冠確診者每天以千計增加,公立醫院病床爆滿,相信多達1.2萬名新冠初確或確診者在社區等候入院。不少人冒着夜風呆等急症室外多個小時,長者和兒童的情況更可憐,成人不論不幸同告確診或者只是陪同照顧,也焦慮非常。醫護則疲於奔命服務病人,再這樣下去,他們體力亦會透支,醫療人手將更緊絀。

分流有理 配套要足

對於新出現的病毒,醫院接收所有病人有一定道理,加上病人面對陌生病毒會較緊張,故蜂擁醫院求診。惟當下患者數目龐大,公院不能接收所有患者,而Omicron變種病毒株較其他新冠病毒株容易傳播而破壞力較小,大部分患者接受門診治療也可治癒,醫院集中資源看顧重症患者或體弱者。因此,按病況分流病人做法亦屬穩妥。

2月15日深夜,露天隔離區擺放着十來張病床,病人在床上休息。(李澤彤攝)

分流絕非任由病毒在家庭和社區散播,而是動員公院外部、私營醫療系統和民間力量抗疫。在民間連日建議應急方案後,政府終於在周二(15日)祭出多管齊下措施,例如徵用大廈以作檢疫,由醫管局門診處理輕症者,電話熱線解答醫療查詢等,又首次列出幾種嚴重徵狀是患者召喚救護車的提示。翌日(16日)醫管局進一步公布增設由私家醫生協作的遠程會診服務,以及正研發通報或監測平台作遙距檢查。

上述措施可達致分流患者目的,當市民不湧往急症室,醫護可以處理積壓該處的病人。措施理應一早實施,現在才做來得太晚而且稱不上應急。單以監測平台來說,疫情曾經肆虐的地區早有類似應用程式,醫管局的HA Go應用程式亦有視象會診,系統研發時間相信仍可縮短。

「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

正如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所言,家居隔離要有防感染指引和支援渠道。首先,接線員要具備正確知識,不可含糊回答查詢和誤導市民。有傳媒播出接線員誤說接受居安抗疫者「有任何自由權利出入所有處所」,此說是錯誤的,在抗疫時刻幫倒忙,令人質疑員工質素。第二,民間繼續發揮力量抗疫,例如邀請商戶安排受聘的藥劑師抽空代送藥物和指導用藥方法,以及動員社區中心員工,大專學生或送貨平台為缺乏親友送遞必需品的染疫者、居安抗疫參與者和家人。

+9

第三,政府要着手準備患者痊癒後的安排。既然患者不是全部入院,僱主或學校不能依靠出院作為康復證明,主動檢測成為憑據。政府作為疫情把關者和僱主,對是否採納抗原檢測結果,要驗多少次,必須有個說法,給員工和機構參考,維持家庭和社會運作。更重要的是,要他們及時取得結果,檢測能力須大幅提升。

染疫者心急如焚,擔心病情惡化,亦擔心求助無門。他們需要正確的資訊和及時的支援。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港府「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控制疫情,其實私營醫療系統和民間社會的角色也無比重要。各界同心合力,讓輕症確診者留在社區接受治療,染疫者家人可以盡快隔離檢疫免遭傳染。控疫一刻也不能拖,尤其是冷雨數天後到臨香港,我們實在不忍心看見在急症室外等待治療的新冠患者反被寒風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