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兒童送不送院 彈性與配套俱重要
本港新冠病毒疫情持續擴大,當局稱約第五波疫情約百分之四患者是四歲或以下兒童,並且已有至少兩名兒童出現嚴重症狀,包括早前離世的四歲男童及在啟德香港兒童醫院留醫的三歲女童。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指出,其他年齡層的市民部分已感染過新冠病毒,相比之下小童則像是一個完全無受保護的群組。
此外,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香港兒科護理學院及香港兒科護士學會四個組織發表聯合指引文件,建議家長及照顧者在留家照顧確診兒童和青少年時,一旦發現其出現呼吸困難、嘴唇發紫、心口痛、心跳加速、神智突然轉變或模糊、持續發高燒、抽筋跡象或進食困難等嚴重徵狀,就應馬上召請緊急救護車將他們送院救治。
照顧幼童情緒問題
為了減低兒童染疫風險,政府日前已先後將科興及復必泰疫苗的最低適用年齡降至三歲及五歲,又宣布全港學校將繼續延長暫停面授課堂。不過,兒童接種疫苗到誘發抗體終究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在社區已經有着大量成人感染者的前提下,官員仍然應該未雨綢繆,提早作好準備以應付出現更多染疫兒童的情況。
舉例來說,兒童若遭獨立送醫,陌生環境可能令其產生情緒問題,故此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建議,染疫幼童若無任何長期病患以及家居環境理想,便應該容許他們在家人陪同下留家治療和透過醫生遠程視像診斷病情。但要順利做到這點,當局必須向相關家庭提供齊全配套和調配人員專門跟進,並且切忌作「一刀切」處理全部送進醫院了事。
注意嚴重併發炎症
另一方面,打從前年疫情初發之時,已經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觸發年輕患者出現「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IS-C)」。去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還為此更新了新冠病毒臨床管理指引,提出肥胖或有哮喘等慢性肺病的兒童會較易出現這項併發症,認為他們有需要獲得額外專門護理,以及處方皮質類固醇來進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世衛指引特別強調即使入院病童同時出現MIS-C與川崎病徵狀,亦不應該排除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療法(IVIG)。儘管兩種病症表狀難以區分,而且IVIG成本比較高昂,可是現階段並無任何隨機證據表明IVIG有害,所以世衛小組認為在當地有能力提供相關療法的情況下必須盡量使用。
由於香港不少兒童有肥胖或慢性肺病的問題,而每10萬名港童裏亦有約70至100人患上川崎病,因此本地年輕新冠患者出現MIS-C併發症或與川崎病重疊的機會絕對不低。就跟安排病童入院一樣,當局須慎防「一刀切」處理相關個案,更不能夠再像過去一樣過度強調治療經濟成本效益,以免耽誤任何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