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瞇瞇眼」風波喧嘩 理性討論誠可貴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零食品牌三隻松鼠一則2019年舊廣告被翻出,一些內地網民批評廣告所用的模特帶有「瞇瞇眼」,有刻意醜化中國人之嫌。三隻松鼠最終發聲明深表歉意並替換頁面,但廣告中的模特兒則感到冤枉,亦有人主張審美多元化,替廣告感不值。

自近現代開始,西方人畫筆下的中國人普遍有着「瞇瞇眼」的形象,當時的確有鄙視國人的成份。但這亦不能一概而論地指,形象中有「瞇瞇眼」就一定代表是帶有辱華意圖。《人民日報》的微信公號近日就指出大眾「沒有必要上綱上線」、「籠統扣上帽子」。

+2

官媒更應持平而論

《人民日報》的評論分成產品、審美、傳播三個角度,提出了十四點(A至N)分析。在產品方面,該評論認為作為企業或至藝術創作者也好,並不可能獨立於大眾審美之外,認為事件的根源在於創作者與大眾審美觀存在衝突。在審美方面,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不應為個別特徵無限上綱上線,而是應該探求作品本質是否刻意製造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以討好西方審美觀。最後在傳播角度上,認為一則不必要太過敏感,但同時在社會對「瞇瞇眼」有一定的見解消失之前,創作者應該多考慮民情才作選擇。

官媒的評論或許只是「各大五十大板」,但當中不乏理據,也合乎社會現實。畢竟,企業賣廣告的目的是增加知名度,最終也是為了公司營銷,廣告本身就不能看作是一件曲高和寡的藝術品,而必須面向公眾審美觀。假如一味只知道強調藝術審美應多元,那討論便已離開事件本身。但評論亦點出了一部分「小粉紅」將其上綱上線成辱華的問題,直言是沒有必要,此說法也是基於事實基礎。

公眾討論應有更多理性聲音

雖然這篇評論出自官媒,但不論出處,一篇好的評論便值得我們參考。而事實上,「瞇瞇眼」事件絕非孤例,社會輿論上綱上線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何中肯持平地看待,實在值得內地以至香港社會警惕。

在網絡時代,匿名言論愈發走偏激路線,而再加上社交媒體等造成的同溫層效應及羊群心理,引致網上言論時常會走向極端。激進聲音因為內容簡單而消化,加上「聲大夾惡」為人所熟悉,最終使其影響波及現實世界。理論上,當民眾走向極端民粹,負責任的政客、媒體都應該加以勸阻,不過一些人卻反其道而行,刻意討好極端的民粹主義,終助長公眾討論愈走愈偏激。例如,內地自由行遊客來港與香港產生磨擦,理性的聲音應該探討如何解決陸港之間的矛盾,但在偏激的政治操作下,漸漸變成了排斥內地的本土極端思想。

即使至今,網路上極端的政治言論已鮮見,但其原因不過是部分激進人士選擇了沉默。公眾討論時仍然欠缺以事論事、有根有據、合乎現實的理性討論。社會在討論政治以外的民生問題時仍然充斥着立場為先、事實為次的想法。例如在防疫問題上,反對防疫限制的人往往只能提出陰謀論,欠缺實際理據。同樣,一些人針對反對聲稱,往往集中於質疑他們是「外國勢力」,這對於香港民主發展也非好事。不管香港的政制如何發展也好,首先我們得努力建造一個以理性聲音為主流公眾討論空間,不然民主將成為民粹主義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