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政府的「年關」將至
中國人有「年關」的說法,指臨近農曆年底要清償財務欠債,過年就像要過關一樣。對於政府而言,臨近歲晚雖然沒有財政上的難關,卻面對如何幫助市民回大陸過年的「年關」。
臨近農曆新年,北上返鄉過年的人數愈來愈多。以去年為例,由於當時回到深圳過關後須接受加起來共21日的隔離措施,不少市民提在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便過關到內地。在去年12月初,到內地人流已經一度增加至單日逾3千人次,至月底人數又再次回升,逼近3千。至農曆新年前不到一個月,廣東省政府甚至將經深圳灣口岸到內地者分流到其他城市隔離,以緩解深圳市壓力。
早能部署的歲晚人潮
來年的農曆年初一為2月1日,計及21日的檢疫隔離,近日過關深圳的人數自然增加。《香港01》報道,周日(26日)深圳灣口岸入境管制區的排隊人龍倒灌至香港出境管制區,因為預期要輪候至少四、五小時才能過關,不少人需要席地而坐。
其實這已非首次疫情之下的農曆新年,去年經驗便說明了人流增加的情況,兩地政府照道理可及早部署。惟內地口岸或許始終邊檢人手不足應用,大批市民——尤其長者——要在關口捱苦,難怪有在場人士不滿深圳市邊防及政府部門應變不足。當然,針對農曆新年前後的出入境人流,香港入境處及相關部門亦應與內地加強協調,以便利市民回鄉為重。
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人口流動頻繁。即使在歲晚以外時間,不少人也有需要穿梭兩地工作、探親等,早日通關始終是根本需要。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已多次率團前往深圳與內地商談通關,本月初特首林鄭月娥亦曾表示冀盡快公布通關好消息,社會早已引頸以待。隨着立法會選舉已過,新春又已逼近,市民「硬食」21日隔離也啟程過關,實屬無奈。
通關為何遲遲未能成事?
通關好消息尚未來臨,相信與變種病毒有關。例如聖誕日當天本港便新增25宗輸入個案,翌日內地更錄得162宗本地病例。但即使如此,兩地疫情始終在控制之內,而且防疫措施、個案追蹤都有助防範社區擴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兩地未能在人流過關上更便利而行,與信任度不足不無關係。
在疫情初期,香港沒有採用內地的措施,是「兩制」的體現。但香港和內地關係密切,始終不能一直人流區隔。在大約掌握疫情及防疫辦法後,社會需要通關,反映的便是「一國」。疫情區隔近兩年才能協調通關,以及近日過關未見暢順,或許也印證香港與內地部門的溝通、協調始終未到位。而其實不只防疫措施如此,這也見諸其他政策和發展,例如大灣區發展上的落差或錯位。如何在保持「兩制」獨特下又做好「一國」協調,實是香港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