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減社福撥款 不如認清根源問題
社會福利署周三(8日)去信各間受資助社會服務機構,表示將於下個財政年度,實施財政預算案公布的節流計劃,除了不能避免的項目,包括綜援系統及長生津等,社署轄下接受整筆撥款或傳統撥款資助模式的非政府社福機構(NGO),在2022/23年度可取得的經常開支撥款將減少1%。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由於削減開支是整個政府落實,而綜援等開支則屬於社福開支,因而不受影響,同時明白社會服務機構面對的挑戰,呼籲業界共同努力去有效適應是次資源削減。
受助者是最終受害人
單從機構儲備數字而言,撥款減少1%未必會在短期帶來太大衝擊,不過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就指出,個別機構近年整筆撥款已不只一次出現累積儲備結算為「零」的情況,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亦指現時不少NGO已開始籌劃來年服務整合,大型及中型NGO以不削減前線人員待遇為原則,但小型NGO則需刪減部分項目至及人手。
是次資源削減的操作可謂見林不見樹,局長鼓勵社福機構要去適應變動,但從未提及對現時社福機構支援受助人的影響。很多社福機構只能夠由節流工作着手補償減少了的撥款額,如果它們不以節省人手作為應對方法,則有機會需要減少服務受眾,或者削減提供服務品質,但兩者相應地亦會對受助人構成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削減撥款終究是無助於社會,當局更應考慮從其他角度進行開源及節流工作。
削減資源無助解決根源問題
局方現時表示投放於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已由2017-18年度的653億元,大幅上升了62%至2021/22年度預算的1,057億元,佔去整體公共開支約兩成,又稱社會福利開支應進入整固期,聚焦落實各項改善措施,維持資源用得其所。但正正就是由於局方過往主要依賴市場去解決問題,所以削減撥款只會對香港社福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社福服務長期供不應求,社會上仍存在大量不同種類的社福問題,已是不爭事實。以長者服務為例,現時安老院舍宿位嚴重不足,截至2021年9月30日仍有28,434名長者在輪候護理安老宿位,其中津助或合約安老院舍平均輪候時間達41個月。進一步削減資源其實只會惡化上述現象,政府反而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適當調配資源推廣「居家安老」。
除了處理問題本身,局方亦可以為領取撥款設置更多條件,藉此管制社福機構薪酬比例。在現時整筆過的撥款制度下,社福機構薪津發放缺乏準則,容易造成「肥上瘦下」現象。從社署最新公布的非政府機構周年財務報告及最高三層職員薪酬檢討報告可見,一些社福機構最高層人員年薪逾300萬,與社署助理署長薪酬水平看齊,更有個別機構的高層人員年薪佔其整體支薪開支超過一成。相關資源若能為改用來增聘前線人手,對於幫助社會上有需要人士肯定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