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多斯建共和 去殖之路仍遙遠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踏入本周二(11月30日),加勒比海島國巴巴多斯(Barbados)慶祝從英國殖民地獨立55周年紀念,同時亦正式告別英女王的元首地位並將國家體制由君主立憲轉為共和國。英國王儲查理斯作為王室代表亦出席了交接典禮,距離第一艘英國船於1625年到達巴巴多斯接近400年。

巴巴多斯是典型的加勒比海殖民地,歷史充滿了血與淚。該國九成居民是非洲黑人的後裔,而非該土地上的原住民。在過去近四百年的英國殖民時代,殖民者為了在當地大量生產蔗糖而從對岸非洲運來大量黑奴。為了去殖民,巴巴多斯國內一直有討論是否要廢除君主立憲制改為共和國。一直到2020年美國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而爆發大規模黑人平權運動,此契機促成了巴巴多斯決定走向共和。

另類殖民主義

巴巴多斯告別英女王成為共和國,是當地人民選擇從歷史中走出來的一步,象徵了與其斬斷與殖民主義的關係。不過巴巴多斯此舉頂多只是意識形態上去殖,在經濟上,該國仍然活在某種經濟殖民主義當中。

在殖民時代一直到1970年代,巴巴多斯的經濟幾乎全依賴英國人所建立的製糖業。在1970年代後,當地的工業一度有所發展,但隨着1990年代波斯灣戰爭引發第三次石油危機,該國又陷入經濟危機,此後產業出現空洞化。現在巴巴多斯的經濟主要依賴低稅率成為國際企業的「避稅天堂」,以及以吸引英國等歐美旅客為主的旅遊業。從這方面看,巴巴多斯在經濟上可說仍然是先進國家的「殖民地」,必須依賴他國生存。然而,隨着先進國家開始推出全球最低稅率等打擊避稅天堂的政策,以及新冠疫情打擊全球旅遊業,當地經濟亦面對挑戰。

為發展中地區去殖

巴巴多斯相對而言已算是收入中等國家,相比起巴巴多斯尚有更多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更差。它們的經濟要麼是依賴救濟,便是長期欠缺發展。這些國家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不少國家雖然都已經形式上脫離了殖民主義,但在現實經濟上仍然依賴先進國家,屬於某種意義上的殖民時代。

早在1960年代後大量殖民地獨立,新生國家已發現即使政治上容易獨立,但經濟發展上仍必須依賴先進國家,開始提倡「新的國際經濟秩序」(NIEO)的理念,推動先進國家本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經濟產業實力。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至今一直定期舉辦會議跟進進展。

然而,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本身是前殖民地的,其發展都未如理常,當中即使經濟較好的也只如巴巴多斯這般依賴先進國家。新冠疫情以來,非洲等地區的國家疫苗接種率遠低於先進地區,更赤裸裸地反映了經濟差距帶來的差異仍然很大。因此要在全球去殖化,在經濟上仍然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