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panda罷工結束 平台工作者困境未解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Foodpanda送遞員代表在周四(18日)晚與資方會面後宣布結束罷工,勞方稱公司正面回應大部分訴求,資方則承諾會定期與送遞員討論,並稍後公布改善方案的詳情及落實時間表。然而,勞資雙方沒有在關鍵的服務費議題達共識,加上談判沒有包括工傷保障等議題,可以預期送遞行業以至平台經濟的勞資矛盾日後仍然尖銳。勞動型態早已轉變,政府要掌握形勢,釐清此等新興職業下各持份者的權責,避免衝突再起。

勞方代表之一、飲食及酒店業職工總會發言人何鴻興表示,工業行動的成功是因為送遞員團結一致,逼使公司面對問題。勞方在談判策略上,或許視凝聚行家力量比爭取所有訴求更重要,故不堅持爭取加服務費。勞方在其他議題亦的確爭取一些成果,例如短期內以其他方法取代直線距離計算服務費,減少送遞員等待食肆出訂單的時間,增加在訂單送達後被取消的賠償,可以親身到辦公室處理投訴等,相信可補回部分收入,以及令工作過程更暢順。

飲食及酒店業職工總會發言人何鴻興則形容,是次工業行動的成功,是因為送遞員不分種族團結一致,承諾會繼續監察及爭取外賣員的權益,又感謝連日來市民對外賣員的支持。(曾鳳婷攝)

傳統僱傭關係不合時宜

話雖如此,資方沒有承諾增加服務費和不再削服務費,勞資關係仍然不明朗。服務費是保障送遞員每張單的收入,萬一服務費日後再減,早前增加的收入也會被抵銷。再者,今次勞方列出的15項訴求,不包括工傷意外保障以及檢視更基本的送遞員與公司關係,談判成果只能有限度提升勞方待遇。

過往不時有送遞員在送餐過程遇意外但不獲賠償,工聯會周四便與其中一名傷者召開記者會,稱Foodpanda因其自僱者身份不承認工傷責任,當事人僅獲意外保險的千餘元醫藥費。勞工處回應正協助該人士申請法援。

工聯會建議確立平台企業和工作者的僱主僱員關係,從而釐清意外的法律責任。社會不能接受工作者在工傷孤立無援,可是科技主導下的平台經濟,企業和工人未必安於固有的僱傭關係,因為當中存有多元而矛盾的利益關係。

零工經濟覆蓋的職業甚廣,自由度和彈性兼具,故不少年輕人願意長期從事零工工作。(Getty Images)

雙方既想享好處又拙於付出

外賣送遞員、網約車司機和其他平台工作者既喜愛平台工作靈活,容易入行而且多勞多得,亦期望得到一定的勞工保障,尤其是草根階層,不致因傷病就手停口停。但企業大多只安排全職或兼職僱員獲福利和勞工保障,當中包含一定工作時數或供退休戶口等。工作者進入僱傭關係,反而會窒礙他們從事其他工作和日常生活,又減少短期收入。有新加坡媒體月前專題報道當地送遞員的工作處境,受訪「車手」直言他們無需要供公積金,認為可自行籌劃退休儲蓄,或許香港同行也有類似想法。

那邊廂,平台企業看中平台工作者自備生產工具,加上以自僱者看待工作者可以省卻一般員工福利,省卻大筆日常支出。其次,由於自僱者不是僱員,因此不用應對工會,或者在某些國家地區般履行法定集體談判權等。但企業運用電腦程式分配職務和獎罰,例如不接單會被扣後續收入甚至停權,大大控制了工作者的選擇權,控制的程度比得上僱主對於僱員。在這方面,Foodpanda是個明顯例子,企業最初進軍香港時,送遞員是合約員工,受僱傭條例保障,享基本時薪及額外的訂單分成,但後來只剩下自僱制度。

政府角色更見重要

各地社會正探求「自僱以上,僱傭未滿」的平台工作者和企業關係。雙方力爭更大利益,但這也是矛盾來源。在這張力下,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訂立工作者和企業的合理權責,使兩者有例可依。

毋庸諱言,平台企業可以從商戶和訂戶賺錢,而且有能力向外集資,鮮有涉及性命風險,可以承擔更多責任。工作者只能從勞動掙錢,能額外付出保障的能力較少,又有機會損傷。因此,政府應規定平台向工作者提供更優厚保障。話雖如此,工作者始終有別於僱員,政府應引導工作者為自己將來着想,例如要求收入較高者供強積金,又與保險公司洽商,向平台工作者設計基本的意外和醫療保險。相信勞資政三方付出,有助為平台工作行業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