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經濟又爆勞資糾紛 政府應着手革新規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外賣平台Foodpanda的香港送遞員在周日(14日)晚上結束連續兩天的示威,周二(16日)與資方會面爭取更佳工作待遇。此等行動時有發生,揭示現行的僱傭法例已難規管由科技平台衍生的送遞員和其他平台工作者,令他們缺乏基本的權益和保障。

約200至300名Foodpanda徒步送餐的「步兵」和電單車及單車「騎兵」送遞員集體上線但不接單,以癱瘓Pandamart門市及送餐系統兩天。他們不滿公司不斷削減每張單的送餐費至20至40多元,不時停止他們接單,胡亂派單,而且後勤支援敷衍他們,以致流失工作賺錢機會。他們要求調升送餐費,改善派送系統,減少拒絕接單的罰則等。

當送餐費不斷下調,送遞員要工作更長才可掙回以往收入,而且他們亦未必如外界所想的多勞多得。早前公司因應送遞員接單率不達標而削減每張單服務費,直至今年7月中才取消。有Foodpanda送遞員受訪時稱,近月公司新設「被停工」制度,若他們連續不接三至四張單,帳戶會被停止上線10至15分鐘,另有同行無故被暫停帳戶五至七日,追問公司後才得知連續有客戶投訴就有機會被停工,不接受是客人故意刁難等其他解釋。其次,亦有單車「步兵」收到跨區送餐的單,他們既疲於奔命,亦懷疑公司此舉是避免派單給電單車而減省支付服務費。

多勞未必可多得

根據勞工處,判別僱員還是自僱人士的準則之中是工作控制權,包括「對工作程序、時間及工作方式等安排的控制權」和「工作時所需器材、工具及物料的擁有與提供」等。套用在外賣平台上,公司和送遞員雖然建立於自僱關係,但實際上是受制於公司的電腦程式和系統,這些程式主導了工作分配和獎懲,可以說公司把持相當程度的工作控制權。另外,公司又向送遞員提供制服、保溫袋等物料,送遞員的處境跟一般僱員相似。即使不等同僱員,送遞員也不能純以勞工處定義的自僱者看待。

當送遞員部分工作內容與受僱相似,他們有理據向公司爭取一定的待遇和保障。縱然此等保障不會顯著改善他們的實際工資和工時,但至少有《僱傭條例》規定的休息日、年假、勞工保險和《僱員補償條例》規定的享有工傷病假及補償,能夠增加他們對傷病和意外保障。此外,他們也有機會憑僱員身份成立職工會,透過談判和合法的抗爭爭取權益。

Foodpanda送遞員抵觀塘門市抗議。(莫家文攝)

中外已改革 港府莫嘆慢板

毋庸諱言,本地外賣平台送遞員在今年7月和去年5月也有工業行動,發起的不只是Foodpanda一家,爭論的議題也大同小異,反映零工經濟下的勞資矛盾已成痼疾,難以單靠勞資雙方解決。此外,因為人人也可當送遞員,勞動力供應充裕,他們缺乏議價能力與平台談判。

過往有勞工曾入稟本地法庭釐清員工的工作性質,證明與公司存在僱傭關係,但效用有限,因為法庭解決的只是個別員工的爭議。然而,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今年8月立法會議案發言時,仍指勞工處在「掌握平台工作者的工作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的可行性探討」,顯然大耍拖字訣,妄顧他們的權益。

+5

相較之下,其他社會早已透過司法和行政渠道回應。在英國,最高法院今年2月裁決Uber司機是僱員,外界期望政府和商界會就裁決修改僱傭規例。在美國,加州政府把僱員身份延伸至零工工作者;在法國,速遞員等平台工作者可以離線或拒載而毋須受罰。

在內地,國家發改委聯同多個部門在今年7月發布指導意見文件,直接要求外賣平台保障送遞員薪酬,不得把「最嚴算法」作為考核要求,又要保障他們工作安全,督促平台為他們參加社會保險等,包括美團等平台也承諾遵循,美團亦自行改善算法方便送遞員接單。

就業型態急劇轉變,港府須及早改革僱傭相關規例,不論從增加自僱人士的保障,還是把部分在現行條例下的自僱人士歸類為僱員着手,肯定的是香港的勞工保障絕不能落後於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