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中國與國際格局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三份二的大比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且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常任理事國之權利。有關決議至今已屆50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25日)亦就此以視頻方式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並稱任何國家都應該在聯合國框架內行事。
當年中國政府「入聯」,同時亦是台灣政府的資格喪失。半世紀之際,《路透社》報道,美國在上周五(22日)與台灣方面展開磋商,並特別談及支持台灣方面「以有意義的方式」參與聯合國的工作。本月初,美國白宮才積極尋求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話之際,僅在一個月內卻又再次炒作台灣和聯合國的問題。事件除了又一次觸發中方的抗議,似乎再次反映在大國政治的角力下國際原則可以隨意被利用並成為工具。
子虛烏有的聯合國信譽問題
自民進黨首任政府在2000年上任以來,台灣方面便一直爭取加入聯合國的資格。在台灣官方的論述中,國際社會有必要認真看待台灣的2400萬民眾「有權」在聯合國中得到合法代表的資格。為此,多任的政府都一直尋求美方的支持,並且以「聯合國排斥台灣人民」為理由展開對美國兩黨的遊說。尤其是,台灣方面多年都強調台灣被排斥於聯合國之外,不利國際之間的合作,更是弱化聯合國的地位。
然而,聯合國的會員國資格多年以來都一直都是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四條處理。有關條文規定了「得為聯合國會員國」必須是「凡其他愛好和平之國家,接受本憲章所載之義務,經本組織認為確能並願意履行該項義務者」,並同時須「由大會經安全理事會之推薦以決議行之」。故此即使撇開一個中國的原則不談,聯合國憲章的條文就明確規定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並非必然,而是必須按照安理會的推薦和聯合國大會的表決。而以所謂「2400萬台灣人民的意願」為依歸更是僭建於《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之外。換言之,所謂「排斥」而引伸「信譽問題」之說沒有事實的基礎。
「左右逢源」的外交操作
撇開「一個中國」的立場不談,美國以至其他國家近日積極表達支持台灣當局「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其政治操作更是可見一斑。如果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美國當局大可以以其常任理事國的身份推薦,並付諸聯合國大會表決。然而,多年以來美國朝野都在表面上表示與「台灣站在一線」,實際上卻只是以講話和聲明作表態,卻在多方渠道繼續尋求中國方面的諒解。這種的做法就顯然是美國當局有意識地操作台灣以及聯合國的代表問題以尋求中方在其他方面的妥協。
踏入10月以來,美國白宮方面一直尋求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對話。在本月初(6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蘇黎世會面,就積極安排中美兩國元首在年底會面。近日,美國高級官員亦多次透露如果成功安排會議,本身已是一個重大成果。然而,上周六(23日)美國國務院又發表聲明確認有關與台灣方面商談「以有意義的方式」參與聯合國工作的消息。
凡此種種可見,外國政客借助中國「入聯」50年之際的機會,期望以「左右逢源」的手段迫使中國在某些重要議題上退步。問題是這樣的操作在當今國際格局下,是否仍然可以如以往般得到預期的果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