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教育檢討 勿輕視非華語、特殊需要學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教育局在8月25日完成幼稚園教育計劃的檢討報告,其內容否決幼師薪級表成為業界討論焦點,但在學生方面報告反而着墨不多,尤其是歉最有需要的特殊學習需要和非華語學童,儘管當局近年提供財政支持有所增加,但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的具體支援安全仍然存在改善空間。

報告指出政府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教育支援措施的開支在2020/21學年增至4.56億元,較五年前增加87%,而在幼教計劃下亦有多項針對非華語學童的新措施和資源,包括按錄取非華語學童數目分五級釐訂資助額,當中錄取至少八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可獲得資助額相當於一名教師全年薪酬。

教育局表示,2019年中開始全面檢討幼稚園教育政策的推行情況,而檢討教師薪酬安排是其中一個重點。相關諮詢工作仍持續進行,預計整個檢討工作於2021年完成。(資料圖片)

非華語學童資助應改善

不過,教育局對有關計劃的撥款準則值得商榷。2020/21學年招收一至四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有近200所,每所資助額為5.14萬元,其實連聘請半個教師的金額也不夠。在現時招收至少五名學童才獲相當於半個老師薪酬資助額的情況下,僅錄取一至四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卻佔了46%之多,然而任何級即使只要有一名這類學童,校方就要花費額外精力照顧,負面影響不容小看。

特殊需要(SEN)學童方面,檢討報告指勞福局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常規化,並把服務名額增至2022/23學年的10,000個。這個數字乍聽之下好像很多,但其實截至去年底該計劃已服務了逾8,000名學童。況且如果學童情況有特別需要接受更全面照顧,「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或特殊幼兒中心始終是更好選擇,惟兩者名額依然是十分短缺,學童隨時得要輪候一年以上,屆時隨時已經升班甚至升讀小一,錯過了及早介入治療的時機。

社會近年轉趨關注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的情況。(資料圖片)

SEN學童一萬支援名額只屬表面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局方必須檢討對有關學校的撥款準則,例如以聘請一名教師薪酬為基礎,再加學生人數累進的模式,長遠更應要求學校額外聘請已完成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培訓的教師,而不只是抽調現有教師應付。此外,除了強制要求所有幼師參加在職培訓以外,當局更要設法收窄幼兒教育師生比,還應該考慮強制規定校內常設專職支援老師,或者為幼稚園增設常規社工,以協助識別個案和在為學童家庭進行輔導。

學前教育是個人成長的起點,有助兒童發揮潛能,建立人際交往溝通技巧,易於適應小學生活。由於非華語和學童在文化語言背景上始終跟華語學童有差異,特殊需要學童在個定學習技能的表現亦可能會和一般學童有距離,故此社會更應該投入更多資源補足這些群體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避免學童礙於差異太大而失去了學習動機。

今次幼稚園教育檢討報告只用了較短篇幅對兩類學童的措施作檢討和規劃,令人擔憂教育局自足於現況。香港仍然有不少人排擠他們,認為他們先天不足,政府更有責任透過財政和師資支援破除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