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欠學生一份開學禮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9月1日又是新學年新的開始。不少的學生、家長,甚至老師都期待新學年可以在疫情持續放緩的情況下,校園生活可以回復正常。尤其是,完整的校園生活對於學生的身心成長至為重要。然而,根據早前教育局公佈的全面復課條件,據報暫時仍未有學校符合師生七成接種比率的復課條件,變相不少學生將需要繼續與不完整的校園生活「共存」一段時間。

維持半日的面授課程當然並不理想,學校作為一個社群的縮影,是不少莘莘學子開始學習待人接物、發挖興趣的重要地方。特區政府,以至老師、家長和學生都需要思考盡快復課的辦法。然而,當不少校長都表示「恢復全面復課是社會共識」,早前內地提出「教育雙減」,即要減少學生過重作業和校外補習負擔,「全面復課」在今日香港所謂何物?是學生的夢魘,還是學有所長的地方?

上水鳳溪第一小學8月23日舉行首天適應班,讓小二至小六學生回校提前準備學習。(張浩維攝)

復課是否學生的夢魘?

香港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時被咎病為「填鴨式教育」。整個教育的體系彷彿只為了學生應付考試而存在。學校為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老師遂以灌輸的方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亦安排重重功課、默書、考試加以培訓;學生為求取得大學的入場卷,亦因此四出補習為求在公開考試中爭奪佳績。

至於家長成了子女的「前途」著想,亦多少曾孟母三遷為子女「撲」入名校的機會。而為求躋身名校,不少學生遂由幾歲開始學習「百般武藝」。鋼琴早已不在「接受樂器」之例,但小提琴、長笛、色士風、古箏等的樂器興趣班亦如雨後春筍隨之而來。因此,疫症肆虐前媒體時有報導,不少學生承受極大的功課、讀書、考試壓力,重則曾出現輕生念頭,輕亦曾經受抑鬱情緒所困擾。

儘管疫症初期,不少樂器功課補習都短暫暫緩,但後期都各自以視像或上門的模式繼績,全面復課後會是百上加斤,又變成學生的夢魘嗎?

教育局在致力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同時,能否就全人教育而努力,還莘莘學子一份開學禮物?

在萬變社會的全人教育

國務院早前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義務教育階段進一步落實「減輕學生功課」及「減校外培訓負擔」(即香港一般所謂的補習)的「雙減」政策方向,日前再要求所有學校不能設精英班及小一小二不設筆紙。坊間均以對中概股教育版塊影響為題,集中報導內地政府對於校外教育產業的整頓,卻未有正視「作業負擔」和「興趣班氾濫」其實亦是香港教育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過去從工業化發展而來的「填鴨式教育」(又或稱「工廠教育模式」, factory model school)早已被認為是不合時宜。過去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著重考試和背誦,是因為工業化的社會發展需要對於畢業生作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l),並希望以考試作為檢驗是否符合劃一標準並且可以被選拔到下一輪篩選的社會過程。因此,公開考試成為了劃一標準的檢測方法,學校教育亦集中「搬字過紙」的方法學習,而且強調背誦,冀望以「熟能生巧」而取得社會認同的資格學歷。普遍以言,在這種訓練下的學生較善於默記資料,亦慣於各種程序流程,但卻非符合今日瞬息萬變的世界需要。

全面復課是社會共識,同時學校亦應該有意識地回到學生健康學習的地方。接近兩年的疫情令不少過往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都短暫停擺,卻亦是機會讓社會反思我們所謂「全面復課」是回復怎樣的課堂和校園生活。我們的學生不只需要應試能力,更需要學懂待人接物,有生涯規劃,對未來如何發展所才、貢獻社會有一定的想法。教育局在致力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同時,能否就全人教育而努力,還莘莘學子一份開學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