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問題遠不只是基建不足
本周二(10日),美國參議院以大比數69比30通過了價值1.2萬億美元(下同)跨黨派基建法案,估計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也將會順利通過。而就在參議院通過前一天(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投資美國基建將增強美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使美國能從實力地位開展外交,並可駁斥中俄提出的「美國衰退論」。無疑,拜登的基建方案的確是美國近年一個重大的政策轉向,然而布林肯將此放大為足以扭轉美國處境的靈丹,顯然是過份簡化了美國的問題。
新的跨黨派基建法案五年方案約為1萬億,八年版本則高達1.2萬億,當中包括了4,500億先前已通過了的基建使費,以及新增的5,500億新增的基建使費。雖然方案已新增了近一倍的預算,然而新的預算比起當中拜登政府提出4萬億、3.5萬億、2.3萬億等多個版本都「大縮水」。
基建方案集中「硬件」
民主及共和兩黨一直對於基建方案的歧見很大,最終能達成共識並提交到跨黨派基建法案中的幾乎只有諸如道路交通和水電系統等涉及具體基築的「硬基建」。例如新增的5,500億預算中,最大部分是用於修建道路、高速公路、橋樑的1,100億,此外還包括了660億用於更新鐵路運輸網路、超過1,000億用於改善供水、730億用於改善電力基建等。
然而,拜登政府在3.5萬億預算藍圖中所提及的老人照顧、改善教育、勞動力再培訓等涉及到人的「軟基建」則全部無法與共和黨達成共識。雖然3.5萬億的預算最終在民主黨單獨力推下亦於周二稍晚時通過眾議院,但共和黨卻已表明反對一切增加開支的預算,也表明不會支持向富人加稅等方法。也就是說,現在兩黨共識的只有1.2萬億的基建法案,雖然可在未來數年改善美國各種實體基礎,但亦僅此而已,它對於此外眾多美國的問題是無能為力。
放任市場終令社會受害
通過了新的基建方案無疑是「有總比沒有好」,也距離拜登政府改變美國的目標近了一步,對美國是好事。然而國務卿布林肯稱此方案足以使美國從實力地位展開外交,並以此反駁「美國衰退論」,則顯然言過其實。要知道,基建失修只是美國國內一系列的問題之一,甚至根本不是問題的核心,而只是衍生出來的問題。例如,基建失修的根本是因為美國經濟過去一直信奉新自由主義,將一切交由市場決定。然而,投資基建向來「吃力不討好」,只有一些高利潤的項目才有私人企業願意做。政府長久以來不干涉的結果就是大量地區的基建失修。
在經濟社會上,放縱性的資本主義令貧富懸殊更嚴重,利益群體的分歧和撕裂動搖了民主制度的根基。在產業上,工業空洞化、薪金不平衡及工作參與率低下所引致的生率效率低下等。財政上,政府長期以寬鬆貨幣政策應付危機,引致債台高築,又威脅到美元世界霸權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像中國等其他國家的發展,美國在世界上相對的影響力下降也是無可回避。這些問題都不只是投放一些資金於基建上,又或是一個3.5萬億的預算便能解決。
即使撇除布林肯的所言,共和黨至今不願意在「軟基建」讓步,反映了他們根本不肯反思美國的深層問題。他們就像當年中國晚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認為西方比中國優勝的地方獨只是「船堅炮利」,而沒有反思到清政府內部出現的腐敗問題,同樣只是見樹不見林,根本無法掌握問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