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證暖化加劇 零碳目標不能再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星期一(8月9日)發表了《氣候變化2021》報告,內容主要依據減碳成效設定五種模擬場景,預測結果顯示未來廿年全球均溫無論如何都會到達攝氏1.5度以上,而且只有在最樂觀的一個場景下才有望於本世紀末回落,亦即《巴黎協定》幾近篤定難以兌現。
而針對香港所在的東亞地區,報告亦預測區內海平面將持續上升,本世紀末將比1995至2014年水平高出約0.4至1米,嚴重降雨與強烈熱帶氣旋的頻率、強度亦會有所增加,進而促成更多的山泥傾瀉、沿岸洪水及海岸侵蝕。
今次報告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是由IPCC裏專門跟進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基礎的第一工作組編寫,過程有來自66個國家的234名作者與517名供稿作者參與,引用參考文獻超過14,000種,收到的專家和政府評審意見高達78,000條,其結論可以說具有無可質疑的學術和實證基礎,IPCC主席李會晟形容:「這份報告中的創新,以及它所反映的氣候科學的進步,為氣候談判和決策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人為影響獲得確認
而且隨着近年歸因科學(attribution science)取得長足進展,今次報告也確認了幾乎全球各地人為全球暖化影響都對增加特定極端天氣事件強度和發生頻率有緊密關係,包括熱浪、颶風、山火或乾旱等,因此過往個別人士聲稱全球暖化是虛構故事或跟氣候災難無關的說法已經不攻自破,包括港人在內全球人類都不能夠獨善其身,必須合力加快取締化石燃料以及進行其他有助減少碳排放的工作。
回看香港,政府在近年應對氣候變化確實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去年《施政報告》宣布「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並於年初先後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目標是在2035年前「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擺脫依賴堆填區」與「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包括混合動力車」。
香港減碳未如理想
不過,香港許多方面仍然存在明顯不足之處,譬如最重要的發電問題,上一版本《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只肯訂立在2030年把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的目標,其間將會繼續接受使用天然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的選項,但燃氣機組其實一樣會產生相當的碳排放,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更直言全球發達經濟體都應該在2035年前達致零碳發電系統,而香港現時進度顯然並未如理想。
年內《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更新在即,我們期望當局能為減碳工作訂下更積極進取的目標,為未來本地及全球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另外在推進垃圾徵費、禁電子煙草等相關立法的效率亦要加強,別因一時短淺利益耽誤相關工作,否則零碳願景恐怕難以在限期內達成之餘,長遠來說還可能威脅到本地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