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堅尼系數不是用來卸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星期日(8月8日)在新一篇網誌重提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批評「一般學者、傳媒與時事評論員仍習慣以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並不公允,又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早前發表《世界競爭力年報》一樣採用按照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香港堅尼系數。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解釋,除稅後住戶收入是指減去其成員繳納的薪俸稅、物業稅、差餉及地租,而福利轉移則包括教育、房屋及醫療福利等實物形式福利。按照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香港平均總住戶每月收入除稅後較原本合計約低7.2%,而除稅及福利轉移後則較原本合計高約4.3%。

羅致光。(羅君豪攝)

本地收入不均持續惡化

無論採取什麼計算方式,香港自回歸以後貧富懸殊問題持續惡化,仍然是不爭事實。香港在1996年按原本、除稅後、除稅及福利轉移後收入編製的堅尼系數分別是0.518、0.508、0.466,而2016年對應數字則為0.539、0.524、0.473,三者於20年間都錄得了升幅,可見市民之間收入不均的程度一直在擴張。

另外,羅致光還在網誌中提到要將香港跟其他國際城市、金融中心的收入不均情況進行比較才算「合理」,並且舉出美國紐約市在2015年按原本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為高於香港的0.551,但他似乎沒留意到這個數字隨後幾年有所回落,先在2017年跌至0.5504,到2019年再降至0.547,跟香港的差距也是愈來愈窄。

事後補救無助結構問題

況且各種福利轉移本質上都是政府採取的事後補救措施,故此除稅和福利轉移前的原本住戶收入不均往往更能呈現整個社會的結構性缺陷。當普遍意見認為堅尼系數大於0.4就屬於高的時候,香港居然卻是投入政府福利以後仍然未能擺脫這個境況,這只能說明我們的貧富懸殊實在相當嚴重,必須設法從根本地革除問題。

貧富懸殊問題趨嚴重,香港潛在的階級矛盾儼如火藥庫。(鍾偉德攝)

其實過去幾年,羅致光已經不只一次撰文叫人注意堅尼系數的計算方式,他在2018年9月曾指坊間評論只看稅前堅尼系數是「基本分析的錯誤」,到2019年5月又比較過香港與法國在除稅與福利轉移前後的堅尼系數。不過,他今次依然不得不承認《世界競爭力年報》最新排名反映了「香港的貧富懸殊在64個經濟體系中,仍是處於最高的三分一之中」。

明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個月才公布中國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地政策也繼續強調「共同富裕」重點應該放在增強前線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能只看整體數字表現。那為何香港負責勞福政策的官員,去到此時此刻仍在「科普」堅尼系數不同計算方式?比起搬弄數字,他應該尚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