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為中國夢做貢獻?
周三(16日),特首林鄭月娥在「百年大黨國際學術研討會」致辭時,表示香港應該為中國夢作出貢獻。然而要怎麼做貢獻,中國夢又需要香港貢獻什麼,正是官員埋頭苦幹之前應該認真思考的方向。
在談貢獻之先,香港若能切實地解決自身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對於兩地就已能裨益不少。比如香港若能解決自身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提供更多的就業發展空間,不僅不需本地青年北上尋找機會,更能消化內地的失業問題。再如,林鄭在今個月初的立法會質詢會上談到,傾向讓長者在內地養老來解決香港的老年化問題,然而若香港能從根本上推行全民退保,或改革醫療制度,又何須利用內地資源來填補自身的漏洞?又如防範疫情的問題上,香港若能在疫苗接種率和防控程度上追上內地,或已能減少內地反過來防範香港的輸入個案的壓力。
貢獻中國夢 需先解決自身問題
可見,香港社會自身問題一大堆,林鄭與其高談貢獻中國夢,倒不如踏踏實實地解決香港各項積弊已久的社會民生問題,讓一城之民得以安居樂業,不用依靠內地解決問題,或已就是貢獻中國夢。
可惜的是,或是受限於此前的社會運動,讓政府仍將注意力過度地集中在以律法維持政治穩定上,而忽視了民生的切膚之痛。正如日前我們指出,林鄭稱要杜絕在國安問題上的「隻眼開隻眼閉」,但官員卻在土地、房屋、院舍、醫療等現實的民生問題上裝聾作啞。在政治和民生問題上的施力不均,不僅導致了現實的社會問題加劇,更會埋下長遠管治的隱患,這又談何穩定發展,貢獻中國夢呢?
中國夢需要兩制各放異彩
從另一方面來說,目前香港作為一個貢獻者的角色並不突出也在於在於香港對自我定位的錯誤,對一國兩制的理解不足。以往香港政府錯誤地抱着河水不犯井水的心態,與內地事事區隔,在規劃以至防疫等問題也可見其溝通不足。近兩年官員目前將「一國兩制」的發展重點放在了「一國」的概念上,強調「一國」求同,這誠然正確,但也不能忽略貢獻「兩制」各放異彩的部分。比如面對電影檢查新指引,當局就要避免為求無錯而「overkill」了一些較為敏感,體現兩制下香港獨特文化輸出的題材或內容。再比如在剛剛過去的六四紀念日,這兩年因防疫而限聚,但疫情過後香港人又能不能和平悼念內地未必認同的事情?支聯會在沒有違法的情況下是否能繼續運作?香港的政治寬容度能有多大,關乎兩制的優勢能否充份體現。
在反修例風波後中央出手雷厲風行,但香港的「一國兩制」不可能事事也要中央手把手指點,特區政府不能只是被動接受,而沒有意識主動提供新視角。特區政府作為香港的直接管治者,更應該成為「一國兩制」的定義與詮釋者,向中央說明怎樣拿捏兩制的平衡,讓香港提供有別於其它內地城市的獨特價值貢獻。香港政府在應對社會的不滿、不理解時,也應同時審視社會的民生問題和對一國兩制的的理解,如此才能緩解社會撕裂,降低管治困難,同時也準確地發揮自己所長。當香港能夠做好香港,這本身已是在貢獻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