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憂心未來財政 能否終結自負盈虧?
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陳欽勉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指房協財務狀況穩健,但四、五年後有資金壓力。房協雖為自負盈虧的法定組織,但不少項目是與政府合作或受政府委託,所以政府可考慮帶頭增加關於房協的財務承擔,讓協會能夠集中精力改善本地住房,而非花人力時間盤算財政,挖空心思從租金、樓價和投資收入平衡支出。
陳欽勉稱房協未來十年將有14個發展項目,涉及約20,000個單位,因此預期之後數年會有龐大資金需求,其中像重建明華大廈等項目更要到2034年才全部完成,而2020年年報顯示規劃中及已落實的項目耗費已經高達480億元,款額超過現時機構的淨資產總值。去年房協更加錄得近十年來首次營運虧損,赤字規模高達10.3億元。
投資收入難以持久
坊間一般認為房協主要收入來自旗下住宅和商舖租金、樓價和管理開支,此外房協發展資助出租屋邨只要繳付象徵式1,000元地價,資助出售房屋住用部分更可以只繳付市值地價三分之一,容易令人覺得有關地價減免可以大幅減輕房協支出。然而房協近十年財政其實一直都依賴外部投資收入支撐,例如2017至2018年度房協沒有新資助單位出售,投資收入便佔其全部收入約66%。
顯而易見,過度依然投資回報必然導致機構財務狀況受制於外圍市場環境。雖說房協透露近來投資方向已經趨向保守,但是相關行為絕不可能全無風險,譬如房協在疫情之下的2019至2020年度投資就損失了8.87億元,較業務範疇損失的1.43億還要高,佔年度總虧損達八成。未來世界經濟變數日益增多,實難保證房協投資表現能否保持過去佳績。
政府必須解開自負盈虧緊箍咒
為了化解財政壓力,陳欽勉指房協未來可能有需要貸款或融資,但是這些方法長遠來說都非最佳良方。不論是籌謀借貸還是融資勢必都要花費相當時間,像是要跟銀行或其他財務機構討價還價等。尤其房協作為房委會之外本港資助單位的最大來源,它的暢順運作對於解決本地房屋問題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無論房協如何持家有道、未雨綢繆,它現時始終受着自負盈虧、財政自主、獨立運作等規條所限,未必能最大程度落實提供多元住屋選擇和改善本地居住環境的信念。機構只要一日沒能擺脫這些魔咒,其成員便需要為本身的財政狀態憂慮,進而無法將所有的心力及資源投放在改善本地房屋。舉例來說,近年房協正是因為財政狀況吃緊,所以才需要維持發展相當比例的資助出售單位。
若自負盈虧的緊箍咒得以解除,日後房協提供單位就可以增加社會基層更需要的出租單位數目。此外,我們過去倡議房協復建俗稱「中產公屋」的乙類屋邨以減輕中產住戶住房開支,若政府能直接撥款相信同樣不難成事。
今次房協財赤警號足以提醒我們,處理本地房屋問題的機構如果要耗費心力自負盈虧,只會有礙它們履行本身使命。有見及此,在這些機構背後的政府應研究如何帶頭增加它的財務承擔,在財政上全力支持房協和房委會等建屋機構,讓它們能夠專注改善其建屋質素,確保項目不會超支延期兼令居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