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不是王道 房協宜廣建「中產公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房協主席陳家樂在農曆新年前接受報章訪問,表示未來五至十年的建屋計劃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安置房協重建及政府清拆行動為輔,該會早年提及復建俗稱「中產公屋」的乙類出租單位則只是聊備一格。房協以至政府仍然堅持置業階梯,出租單位只配基層,如此僵硬的思維已經不合時宜。租住可負擔單位,更有助中產適應多變的時勢,理應擴展。

未來1,500乙類單位 對象僅為拆遷戶

在17日刊載《明報》的專訪中,陳家樂提出房協正展開16個項目,當中包括資助出售單位,屋邨重建,長者屋及專為安置因政府收地及清拆行動而受影響的住戶的單位,合共約1.77萬個。其中,約7,600個單位為資助出售單位,另有600多個為長者單位,餘下為出租單位。

房協的出租單位,一般分開甲乙兩類,甲類對象為較低收入家庭,乙類對象為較高收入家庭,以4人家庭計算,現時甲類屋邨的每月家庭收入限額為29,240元,乙類屋邨為44,550元,後者單位月租最高只是8,257元,佔收入比率不足兩成,較私人市場低一截。

房協乙類屋邨出租單位每月租金簡介

房協過去十年不時提及復建中產公屋,早在2009年已籌謀興建租金為市價七折,對象為公屋以上、夾心階層以下的住戶,但只聞樓梯響。「01觀點」日前電郵房協查詢進展,獲回覆未來乙類屋邨出租單位約1,500個,但全數撥作安置被政府清拆單位,換言之,沒有單位針對一般住戶。房協稱取決於社會需求、政府政策及土地資源,才審視會否再增加單位量。

中產租住房屋好處多

房協的回覆教人失望。面對樓市失衡,房協早應廣建乙類屋邨,容許中等收入住戶以可負擔價錢租住單位,在置業及租住私人單位之外,增設居住選擇。住戶可以調配更多收入於學習和醫療等範疇,又可以減低生活風險,萬一失業也不會擔心斷供。當住戶有能力有信心置業,他們也可退租,單位得以流轉。政府和房協則可藉乙類屋邨糾正房屋市場,減少房屋商品化,還原住宅的居住本質。

有人或許說,中產經濟能力較高,不應由政府資助居住,但這是忘記了對於經濟應力較高的市民,恰當做法是透過徵稅來改善公共資源分配,保障市民生活基本需要,而不是盲目將中產推入房屋市場,由他們自生自滅。

若說社會需求,無數中產抱怨捱貴租,證明可負擔單位有迫切需要。若說政府政策,那就是政府深陷設立置業階梯、置業為家庭最終目標的頑固思維,加上要求房協自負盈虧,依靠出售物業維持營運。若說土地資源,香港土地不缺,資助出售單位、甲類、乙類屋邨單位不應是互相競爭,政府只要多撥一兩塊中小型地皮,給予地價優惠,不難有2,000個乙類單位應市。

新型肺炎襲港對樓價影響至今有限,市民未至於憂心樓市重回沙士(SARS)水平,導致財富萎縮處處「樓蟹」,亦難以期望在亂世「執平貨」入市。住屋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癥結,一日不解,社會難見安穩。要有序調節樓市,始終端賴政府加強介入,既增加供應,同時改善分配。房協有「房屋實驗室」之譽,是本地房屋建設的先鋒,盼望管理層向政府進言,推動政府改革住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