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煙分拆處理能否較快通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二(30日)立法會的《2019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惟食物及衞生局代表和議員對於加熱煙的規管問題,繼續爭持不下。
雖然新任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湯修齊日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亦表示,因為「放生加熱煙易有門戶效應」,立法會議員未來應支持全面禁止新型吸煙產品合法化,但如何在社會凝聚共識,並將報販生計一併考慮,亦值得官員思考。

湯修齊表示,對於草案可在本年能夠通過感到樂觀,並指相信絕大部份議員也會為市民健康著想。論及加熱煙的爭議時,湯修齊不但指稱煙草商遊說勢力龐大,以至坊間美化了加熱煙,以及將之合法化將會帶來「門戶效應」,原本沒吸煙習慣的人亦會因為接觸加熱煙後,而轉為吸食傳統煙,故應將吸食加熱煙及電子煙一併列為非法。

不少煙民轉吸食加熱煙。(羅國輝攝/資料圖片)

加熱煙可否容後處理?

加熱煙和電子煙的爭議不斷,主因是前者對人體的害禍仍甚有爭議。過往立法會曾引述英、美兩國衛生部門的評估,指出加熱煙氣霧中測出的尼古丁含量雖是傳統香煙煙霧含量的70%至84%,而其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濃度低於傳統香煙,惟湯修齊則指加熱煙更具逾80種獨有的有害物質,包括4種致癌物質,以及15種可致基因疾病的物質。

但民建聯劉國勳、經民聯吳永嘉、自由黨邵家輝等立法會議員便希望先禁止電子煙,並斥政府全禁加熱煙並無足夠科學基礎。政府在周二舉行的會議上,就加熱煙與傳統煙草產品的比照補交報告。報告除了世界衞生組織的結論,指出「現有證據未能推斷因使用加熱煙而接觸主流氣霧的長遠健康影響」,但同時亦引述澳洲治療用品管理局的分析,指「加熱煙會令使用者長期接觸各種已知和未知的毒物」。因此較中肯的結論是,即使現時並無證據表明加熱煙較傳統煙草「健康」,但同時難以證明其禍害較大。若然分拆處理能令議案盡快通過,無疑值得政府考慮。

另一個爭議焦點則是湯氏所言的「門戶效應」。儘管早前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證明,使用加熱煙不能減輕尼古丁成癮,惟此亦不等同於加熱煙將會令更多人染上壞習慣。從統計數據可見,本港每日吸煙人口已呈穩步下跌趨勢,由1982年的23.3%下跌至去年的10.2%,而加熱煙在2014年在日本開賣並傳入本港後,過去數年亦不見吸煙比率有見底回升的趨勢。反之,個人的吸煙選擇主要是受經濟負擔、家人意願、個人健康等因素左右。

權宜利益以凝聚共識

撇除圍繞健康的爭議,社會較少討論的是賣煙收入對報販的影響。本港報業式微,加上疫情衝擊,不少報檔收入大減,然而出售利市封、瓶裝水等小商品卻難以成為維持生計,故業界一直希望政府能將加熱煙合法化,使他們有新收入來源。與此同時,鑑於近年轉用加熱煙的市民愈來愈多,而傳統香煙佔報販收入近五成的光景晚早亦會過去。

雖然食衞局副秘書長阮慧賢指,政府政策不應受到業界利益影響,又指煙草業界的遊說工作非常厲害,故不能接受與業界討論,免受其影響。但禁煙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官員亦該一併考慮。

即使容後處理加熱煙,也並非完全放生,而是在現階段先針對較有共識的權宜做法。目前全球有逾6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歐盟和日本,已經立法容許加熱煙合法進口,港府亦可參考各國法規,以將未明的風險低到最低。例如在歐盟的《煙草產品指令》中,當局不但嚴格規限煙草的釋出物,如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不可超出某個水平,同時亦要求產品須載有健康警示圖片等。

註:文章於2021年4月1日16時28分作出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