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難測 深化大灣區金融對抗風險
近年由於中美角力的大環境所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備受挑戰,而最近金融市場又因為美債息問題而引起震盪。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提到香港金融市場未來發展的一個優勢與一個擔憂。正如余偉文所說,對於美元相關所引發的全球資金流動難以預測,而作為自由港的香港所能做的事情亦有限,不過長遠而言香港應該抓緊內地金融開放的大潮流,做好自己的角色,那才能確保金融穩定。
余偉文提到當下對香港金融市場穩定的最大威脅便是美國金融市場發展。2月美國債息急升帶起了有關通脹與加息的大量討論,加上市場擔心聯儲會進入縮表周期等都會推高美元,引起資金「收割」新興市場回到美國。但到底將來發展是否真的如此,實在難以估計。美國多年量化寬鬆後,債務與息率水平與以往不能同日以語,單憑歷史經驗無法確切予測走勢。而且香港既沒有自主貨幣政策,資金也是自由進出,本身能應對這些變化的工具就有限。
主動出擊 乘風破浪
除了這些不能難以預測及控制的外部問題外,香港也應該找尋更多主動找尋更多穩定本地金融發展的「壓艙石」。余偉文提到香港金融穩定的一個優勢是,他預期香港金融市場將繼續受惠於中概股回港上市的趨勢,為香港帶來熱情。當然,除了IPO集資所帶來的短期效應之外,香港上市公司的質量也是影響長遠香港金融市場活躍程度的關鍵。金管局與港交所都應該善用機會爭取吸引優質公司進駐香港創造價值。
這樣說固然沒錯,但除了被動地等待中資企業來港上市,香港方面是否又有更多措施能做呢?余偉文除了提到金融市場的波動外,還提及今年將很有可能推出三項大灣區跨境金融措施,包括擴大跨境開戶至非中資銀行、建立跨境資金池、建立跨境金融管理沙盒。事實上,余偉文提到的三項措施都是有充份討論的政策,執行起來當然比較少爭議。但除了這三項之外,政府應該更主動地研究如何深化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例如債市、人民幣業務及跨境資金流等方面,一方面幫助內地的資金爭取國際化窗門,也是為香港提供可以預期的金融支持,讓香港成為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交接點。長遠而言,大灣區金融發展將是平衝和對衝國際風險的重要元素,香港應該更花心思於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