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撥款3億建球場 難解社區設施不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4日)公布《財政預算案》,政府將投資近十億在郊野公園、行山徑以及康樂設施等範疇,包括增建體育場地及改善郊野公園設施等。本港不止居住空間不足,即使假日也令人有感康體設施數目緊絀,香港未來的都市規劃應如何改變,也成為不少市民關心的議題之一。

今年財政預算案預留3.18億元推行「提升足球場設施五年計劃」,以此大幅增加符合國際標準的五人足球場,並研究把現有場地擴建為標準十一人草地足球場等。預算案期望日後相關體育總會、地方球會、甚或學校等組織可以更多標準場地舉辦足球訓練及比賽。此舉或有助鼓勵青年恆常參與運動,改進青年運動不足情況,甚至為香港足球未來培育菁英運動員。

政府計劃增建或改畫更多場地為五人足球場,足總主席貝鈞奇指政府政策主要針對本身積較細小的七人足球場。近年國際足協以發展十一人及五人足球居多,兩者均有訂立國際標準,但現時全場的七人足球場中,卻有接近一半無法符合標準七人場規格。財政預算案所提計劃,或許可以為本港帶來更多運動空間,也能向本地市民提供合乎國際標準的運動場地。

政府會預留3.18億元推行「提升足球場設施五年計劃」。(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撥款建球場 從速追落後

預算案在改進休憩用地方面的政策方向可取,但對於有多少場地才算足夠,政府始終將其標準訂得太低。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現時在都市規劃上只要求每10萬名人口分配一個足球場,每3萬名市民分享一個五人或七人足球場。以本港近750萬的人口計算,本港便需要有75個十一人足球場,250個五人或七人球場,但根據政府2019年文件,本港只有61個十一人足球場,而即使康文署的足球場總數現時逾300個,市民仍難免於假日爭崩頭,球場預約經常爆滿之苦。

解決本地休閒空間不足的問題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是從財政方面入手,撥款增建場地,例如應盡快增建十一人場,以及在未來規劃中增加撥地作球場用途。但另一方面也要從規劃準則開始檢討,研究將準則人口比例要求提升。政府應改變其規劃思維,不能每每等到公用設施幾近用盡才「臨急抱佛腳」,而是應在規劃之時及早預定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為未來未雨綢繆。

根據《準則》本港每1000名人口便應有5.5張病床。同樣以本港約750萬名人口計算,本港需要有逾41000張病床才能達標。(資料圖片)

檢視規劃準則 忌默守成規

公用設施建設需時以年計算,但政府以需求主導供應的模式,卻往往要市民白捱幾年「瀕臨爆煲」之苦,政府才會提出政策改變現狀。供市民娛樂的球場尤是如此,其餘公共房屋、醫療系統建設的問題亦顯得更大。

病人輪候公營醫療服務,動輒等待一二百天,根據《準則》本港每1000名人口便應有5.5張病床。同樣以本港約750萬名人口計算,本港需要有逾41000張病床才能達標(包括公立及私立醫院的各類型病床 )。可是根據衛生署2020年所編資料,現時醫管局及私家醫院轄下的病床數目仍只有33,586張,至今依然低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所提的標準。更何況社會規劃總只是合格線,如今連此目標也達不到,政府如何可以在規劃上事先為未來人口增長的壓力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