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應趁低息環境重新舉債
上個月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在網誌表示「對於坊間有建議指,政府可考慮透過發債集資來應付經常性支出,我們認為很可能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不能輕率」,並且認為「一旦我們好像一些已發展國家般以高額發債來填補政府開支,很可能會導致市場擔心政府日後要把債務貨幣化,令港元的匯率遭受較大壓力,甚至有被投機沽空的風險」,這種想法可謂杞人憂天。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全球170個國家及地區於2018年的中央政府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平均值為55.2%、中位數為47.3%,負債比例為6.6%的香港政府排名倒數第二,比它低者僅有負債佔比2.6%的汶萊,美國與英國的負債比例分別是90.4%和84.7%,鄰近的日本、新加坡負債佔比更加還高於100%,可見香港跟失卻「財政紀律」、「金融穩定」根本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全球低息正為良機
在全球息率持續低迷的環境之下,各國央行近來基本一直維持近零利率決議,甚至不時出現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呼聲,於是債券產品這類固定收益資產備受追捧在所難免,而由政府發行、風險不高的公債此時此刻自然更獲市場歡迎,何況港府官員往往聲稱他們發行公債只為支持本地債市發展,那麼現今明顯應該是推出更多政府債券來促成有關目標最佳時機。
有人總是擔憂發行公債可能增加本地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素,並且危言聳聽地指如此可能引致外資掌控政府債務惡果,但事實上內地政府債券已經證明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中國的人民幣國債自2017年起相繼被納入花旗銀行、彭博巴克萊、犘根大通等主要國際指數,吸引境外投資者攜同千億計資金增持,但是我們就會因此懷疑中國財政受外國勢力把持嗎?
專項發債早有先例
其實2018年10月現屆政府積極推銷其「明日大嶼」願景的時候,陳茂波自己便說過可以考慮發債籌措資金進行大型基建項目,並且提到2004年港府為「五隧一橋」舉債作支持的例子,當年港府成立香港五隧一橋有限公司,發行了總值60億港元的「隧橋費收入債券」,到還清時政府合計只需支付8.2億港元利息,扣除其間公司自身收入並無多少開支可言。
另外,香港政府全資擁有的機場管理局同樣也有一套專項發債計劃。2017年9月,機管局表示為發展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需要在市場上借貸集資690億港元,而其融資方案便包括了發行各類債券產品。雖然社會公眾能購買的零售債券至今依舊未見蹤影,但機管局單在過去兩個月已發行機構債券集資約117億港元,並且還特別引入美國境內投資者參與。
《香港01》呼籲香港政府發行官債,固然不是旨在讓民間投資者再多一種生財工具,而係希望主事官員能夠嘗試用它增加庫房收入,不再借口財政緊絀對各種民生建設或基建發展項目諸多推搪。現時國際經濟低息環境明明有利政府舉債,當局過去亦不是沒有相關發債經驗及主張,何解今時今日仍要拒絕正視此一公共理財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