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任|切實改善民生 才可拯救美國民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月20日,拜登正式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加上所屬民主黨控制國會參眾兩院,意味這位白宮新主坐擁「全面執政」優勢。但誠如《紐約時報》一篇評論指出,民主黨在國會的優勢其實非常微弱,若在明年底中期選舉前沒有表現,「特朗普主義」恐會捲土重來。未來兩年是修正美國民主缺陷的契機,拜登必須好好把握,尤其是要讓人民切切實實感受到關懷和幫助。

在那篇題為「民主黨人,這是輸掉2022中期選舉的方法」的評論中,作者引用政治學家William Howell和Terry Moe的論斷,指出民粹主義之得勢並非單單源於社會經濟不滿,也是源於政府管治失效,進而指出美國政治體制令太多美國人陷入困惑、絕望和痛苦,太多問題未獲解決。美國積弊確有很多,除了種族主義,還有金融業貪婪、醫療費昂貴、工人貧困等社會經濟頑疾,如此種種都需要無比魄力解決。

平情而論,民主黨人並非不懂得這個道理。例如拜登前拍檔、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2009上台後,便曾推出《多德-法蘭克法案》、「奧巴馬醫保」、拯救汽車業等措施,某程度上撥亂反正。問題在於,政府有了改革,人民卻未必很快感受到好處——民主黨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失去參議院6席,僅僅保住控制權,但在眾議院失去63席,淪為少數黨。

改革是消滅「特朗普主義」之關鍵

前車可鑑,拜登的壓迫感可想而知,但知道問題並不足夠,更關鍵是克服問題。美國結構性問題源於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下的美國開始經濟失衡,產業空心化趨向明顯。以特朗普勝選當年的數據為例,金融、保險和房地產(FIRE)佔美國GDP約兩成,遠高於1947年的一成。最近的情況則更令人擔心——美國疫下失業率處於6.7%位,但投資銀行高盛公布上季盈利勁升1.6倍。這些數據證明,不論產業結構還是財富分富,美國都處理得不好。倘若拜登無法作出有效改革,「特朗普主義」只會死灰復燃。

+20

解決問題需要社會齊心一致,問題是當地撕裂非常嚴重。雖然特朗普敗走白宮,但其7400萬票反映「特朗普主義」根基不弱;而國會能否齊心改革亦是疑問——兩黨在參議院分別有50席,倘若共和黨基於黨派立場而「拉布」,民主黨沒有「剪布」所需的60票,改革措施可能難產。

在最近兩屆大選中聲勢浩大的桑德斯說:這不只是一場有關民主黨未來,或者爭取良好政策的戰鬥,而是一場恢復人民對民主信心的戰鬥。這是正確的判斷。不是民主理念不好,而是民主制度存有缺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政治計算會令政策難以落實,人民無法分享到善治帶來的好處。民主黨政府不只要捍衛民主,更重要是重建民主,若不成功,最終只會進一步削弱民主理念的吸引力,像特朗普那種蠱惑人民的政客可能會成為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