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任|美國需要「真.三民主義」
美國新政府上台前夕,獲提名出任國務卿的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可在競爭上勝過中國,他又引用林肯總統在蓋茲堡演說中的名言,希望向世界證明美國政府「民有」和「民治」,能夠促成「民享」。上述「三民主義」是極為崇高的政治理念,名實相符的話必然是美國人民之福。問題在於,從過往一段時間的表現來看,美國似乎有違林肯的教誨。如果拒絕直面自身不足,果斷改革,先不論是否勝過,從政者亦愧對人民。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美國是主權在民的聯邦共和國,因此是「民有」;其最高領導人和國會議員的權力源自人民,因此是「民治」。但崇高理念背後卻有不少弊端——美國金權政治問題後嚴重,政治遊說也容易扭曲政策,致導「民有」和「民治」的質量大打質扣。以拜登的副幕僚長戴倫(Jen O'Malley Dillon)為例,拜登去年中取得民主黨總統提名時,戴倫的政治顧問公司便與美國私募股權成長資本委員會簽訂一份公關合同,而後者正好是華盛頓最大私募股權遊說團體。類似事例難免令人質疑,新政府究竟是撼動還是鞏固美國的金權結構?政府是否真誠向人民負責?
包括香港人在內的許多人對美國政治體制趨之若鶩,看不到其弊端,更看不到改革的需要。但其實就連美國精英也在反思本國體制的缺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最近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指出美國需要減少金錢對政治的影響,又警告基於「一元一票」而非「一人一票」的體制對民粹煽動而言是非常脆弱。這種說法絕非危言聳聽,特朗普這種聲稱要「抽乾沼澤」、利用人民對精英不滿的政客得以上台,早已證明這一點。
普羅大眾淪21世紀的輸家
為什麼蠱惑人心的特朗普可在2016年竊取大位,為什麼雖然在本屆大選中落敗,但依然取得7,400萬張普選票?種族矛盾、政治正確、右翼陰謀論氾濫或許是原因,但更根本的是經濟問題亦即「民享」問題,而這並非由特朗普一人引起。自從1980年代起,新自由主義下的美國開始經濟失衡,被視為低附加值的產業逐漸轉移到新興國家,導致美國製造業和服務業此消彼長。而在服務業中,又以金融業備受推崇——特朗普勝選當年,金融、保險和房地產佔美國GDP約兩成,遠高於1947年的一成。近日投行高盛公布上季盈利勁升1.6倍,但與此同時美國疫下失業率仍在6.7%高水平,兩者形成明顯對比。美國金融精英在所謂全球化「國際分工」中獨領風騷,被遺忘的普通美國人卻感受不到分配正義,他們怒氣沖沖絕非無因。
要真正做到「民享」,方法不是愚蠢地打貿易戰——這並沒有令生產線遷回美國;拜登的1.9萬億元方案也只是小修小補,不見得觸及美國經濟空心化的底因。美國需要的是根本性改革,尤其要重整產業結構和改善分配,而這正是布林肯希望擊敗的中國正在做的事。美國政治領袖要令整體美國人感到「三民主義」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切切實實為他們的福祉奮鬥,這才是令美國重新散發出制度吸引力、與中國競爭的有效方法。同樣地,與美國一樣膜拜新自由主義的香港也要直面自身問題,做好產業和分配改革,因為,香港市民也值得過上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