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主義不只是理想 更是世界的現實需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最近訪問印尼時,隔空向美國候任政府放話,呼籲對方重返多邊主義。許多人聽到類似表態,或會認定這是中國爭取舒緩外交壓力的伎倆,另一些人則可能會認為這只不過是政治正確或理想主義,卻未必思考當中的合理性。其實,多邊主義一直在實踐當中,只是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濫用國力下,強行把這種實踐推向單邊主義,不只在中美關係上,就連應對氣候變化和疫情,都有着唯我獨尊的政治操作,致使國際合作不必要地遇上逆風。

明眼人都看得出,過往四年的美國是單邊主義的旗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撕毀伊朗核協議,把伊朗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承認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主權,以致對中國、歐盟、印度等徵收關稅,這些都讓人看到唯我獨尊、失卻多邊蹉商的弊端。當美國自命只有它是對的,就會運用美元霸權和軍事優勢,迫使他國充當附庸,不允許其他選項的存在。

事實上,美國本來不是這個樣子——歷史上的美國正正是多邊主義的推手,分別在兩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就是威爾遜和羅斯福兩位總統倡議的產物,更不用說世衛、世貿了。無可否認,這些機構各有缺點,例如聯合國早已淪為各說各話的「吹水俱樂部」,但它們畢竟是推動全球治理的重要實驗,而實驗結果亦可為將來的改革提供經驗。問題就在於,美國所想的並非改革,而是直接無視當年有份推動成立的國際機構,特朗普政府就曾刻意拒交世衛會費,以此懲罰世衛「偏袒中國」,實質上是在宣示這些組織必須按美國的旨意行事。

美國批評世衛在處理疫情上偏幫中國。(資料圖片)

實踐之中的多邊主義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是在逆潮流而行。之所以說多邊主義一直在實踐當中,是因為許多國家都明白這才合乎它們的切身利益,甚至會為了捍衛這些利益而無視美國警告,去年東盟加五國簽訂RCEP,以及年底中歐原則上同意投資協定,在在表明雖然特朗普政府雖然想號令天下,但根本為力。

美國現任和候任政府分別正在「狂奔」——特朗普政府提前30年解密了「印太戰略框架文件」,把台灣納入「第一島鏈」保衛地區之中,目的無疑是牽制中國;拜登最近則任命主張反思「接觸政策」的前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為「印太沙皇」,並且有意拉攏澳洲、日本等組成制衡中國的聯盟。這些措施雖然未致於宣示對華全面對抗,但反華態勢非常明顯,目的顯然是要維護美國「獨尊」地位。

拜登在擔任美國副總統時,曾與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晤。(Getty)

美國的目標距離現實愈來愈遠,因為中國進一步發展已不可逆轉,有報告甚至預測它會在2028年會成為第一經濟體,但這並不意味世界將由美國「獨尊」,過渡至中國「獨尊」,因為歐盟、東盟,以及有望崛起的印度和非洲,都會有各自的聲音和利益,這便為多邊主義提供了保證。拜登要做的,或許就是要像威爾遜和羅斯福那樣,在世界衝突後重新擁抱多邊主義,參與全球治理,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樣自行其是,那樣不單無法撼動多邊秩序,還會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號召力,受傷的只會是美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