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主導下的中歐協議 來年國際格局已預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長達七年的《中歐投資協定》(下稱《協定》)談判趕及於12月31日限期前完成。香港周三(12月30日)晚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及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協定》舉行視像會議,共同宣布如期完成談判。馬克龍更提議未來幾個月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起訪問中國,討論中歐其他領域的合作。

中歐雙方在市場准入、歐洲投資保護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一直存有分歧。但在今年9月起,雙方明顯加快了進展,令外界預期可望在中歐設下的2020年年底限期前達成共識。歐盟委員會指出,《協定》將開放中國市場和消除歧視性法律,為歐洲企業創造新的投資機會,並在中國境內享有公平的競爭條件。

中歐合作的利益與時機

從中國和歐盟雙方來看,這次協議乃利益為基調、時間為契機的成果。對於中國而言,開放市場本來就是其深化經濟改革的核心,甚至可謂基本國策。不論對歐洲抑或美國,開放市場的大方向也是一樣的。惟在開放市場的同時,中國政府認為要根據自己的步伐而循序漸進。2017年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與中國展開的貿易談判,正是因為其提出的要求較中國原本步伐進取得多,因此雙方談得不順,甚至出現中美貿易戰。

如今中國在此刻對歐盟加大開放市場,包括放寬金融服務的合資要求,承諾在汽車市場上進一步開放等,既是中國經濟利益所在,在時機上也能避免夜長夢多,盡早鎖定與歐洲深化經濟合作,大幅度減低了將來面對歐美聯手圍堵的可能性。即使代價或許是加快了中國開放市場的原有步伐,但總的來說仍然是有賺的取捨。

對歐盟來說,能夠在金融服務、汽車等重要產業打進中國市場,並在強制技術轉移上與中國達成共識,顯然是龐大商機。過去七年談判未見成果,如今因為特朗普政府的圍堵中國政策,令歐盟手上拿着一個有利的籌碼——時機:中歐若能在12月31日限期前鎖定合作關係,那麼拜登上台後可能出現的變數亦會減少。這一招的背後推手主要是一直主張與華合作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對其而言,特朗普的貿易戰和國務卿蓬佩奧的圍堵政策也是被意識形態主導、不切實際的主張。中國與上世紀蘇聯之不同,在於中國早與世界經濟融合,根本難以完全脫鉤,故此更恰當的做法乃以時機為誘因,換取中國加快開放步伐,以達雙贏局面。

拜登也樂見中歐協定?

歐盟官員強調《協定》跟中美第一期貿易協議相似,因此只是讓歐洲在與美同一條件下對華貿易。歐盟這樣既是在說明情況,其實也暗示了美國沒道理介意。眾所周知,中美關係在近兩年鬧翻,特朗普政府不會樂見中歐簽約,或者會認為歐盟最少也要得到美國一定程度的認同。然而白宮即將易帥,候任總統拜登將會採取何種對華路線仍有變數。其國家安全顧問人選沙利文(Jake Sullivan)上周公開表示,希望歐盟與華達成協議前先跟美方商討,算是四平八穩的說法。

如今《協定》既成,外界無法得知歐盟會否已事先跟拜登打個照會。而《協定》仍然要過歐洲議會一關,未知歐洲各國政要會如何看待。當中關鍵可能在於執行及仲裁機制,即歐盟會否擔心將來中國沒有履行承諾,但中國卻認為已盡《協定》責任。

然而,我們縱然不能誇大《協定》,但這次中歐合作卻在姿勢上說明,歐盟不打算採圍堵政策,因此政治意味是強烈的。特朗普政府尚且沒有能力單打伊朗,如今既沒有了歐盟的支持,美國也就沒可能單方面圍堵中國,等如在拜登的桌上自動地少了一個重要選項。但放棄接觸政策(engagement policy)是蓬佩奧的主張。對於拜登來說,圍堵會否從來也不是其桌上的選項?甚至如今也樂見《協定》?如果歐盟是在拜登上場後才與中國達成協定,可能會弄得好像拜登一上場,美國就跟歐盟產生張力。如今中歐趕在其上任前達成共識,拜登就能在全新的局面上處理中美關係,若想平息如此劍拔弩張的情況,也就更大彈性。從這個角度看,來年的國際格局在這份協定上,相信已有所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