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領導人會議應有何預期?
中德歐三方領導人本周一(14日)即將舉行視像會議討論,料將討論貿易、氣候、香港等議題。這是中歐繼6月22日會議後,再次召開高規格的峰會。在中美角力不斷升溫時,夾在中間的歐洲的動向自然是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這次峰會最值得注意的將是中歐正在談判的貿易協議到底將如何發展,這項協議能否通過對整個國際局勢將起着關鍵作用。
中、歐貿易協議將成關鍵
中歐峰會即將舉行,討論議題中最為關鍵肯定是經歷過長期談判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這份中歐貿易協議將進一步開放中歐貿易與投資大門,促進彼此間的經濟來往。中國正與美國陷入全面角力中,正全力加速在經濟上「去美國化」的進程,中歐貿易協議是否能通過無疑對「去美國化」的成果有標誌性的意義。
本來去年時,中歐對能於2020年達成協議頗為正面,然而今年初爆發新冠全球大流行,打亂了整個歐洲的經濟,短時間也引起了各國對中國的質疑,令協議一度陷入膠着。現時國際都非常關心《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進程如何。按中歐各自的表述,雖然協議的確是有些節外生枝,但似乎到達最後關鍵時刻,距離達成協議可能只有一步之差。
上周末中國外長王毅訪歐行程估計相當一部分的任務就是在協議的遊說上。王毅在接受訪問時,指中歐下一步合作要做六件事,其中第二件事就指協議已到「最後階段」,「雙方要加大投入,必要時作出政治決斷」。從他的話可以理解,協議的技術和利益問題基本上已算是解決,剩下的問題是「政治性」而非「經濟性」的問題。可以說,協議已到了「臨門一腳」的地步。而歐洲方面的消息亦對協議偏向樂觀。德國《商報》引述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武德克(Jörg Wuttke)指,協議有望於今年12月達成。武德克在6月的中歐會議前曾表示,擔心協議未能於年內完成,顯然他是察知到會議正向好的方向發展才有這種預期上的改變。而且,今年7月剛上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亦將參加這次會議。默克爾一直提倡歐洲和德國要與中國對話合作,這次參加會議估計在政治上推動協議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當然,這次會議未必會馬上有重大宣布,但從日程上而言,如果本年內要簽署協議的話,那這次會議很可能會展露出相關的消息。
香港等問題不能壓倒中歐合作
有評論認為中歐存在巨大分歧,不可能有太多合作空間,但似是將分歧所造成的干擾放得太大。在意識形態上,中歐的確很難就一些問題達成共識,例如歐盟對《港區國安法》的批評不可能停止,而中國也不可能如歐盟所言收回條例。包括香港問題等在內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分歧在中歐關係中扮演了一定的阻礙作用,但卻不應將之視為絕對。
中歐這些分歧很可能長期存在,一直不得解決,但存在歸存在,不代表中歐兩者因為有分歧存在便不能有任何有意義的合作。過份強調分歧,只會忽視了中歐合作存在的巨大誘因。在美國踐行單邊主義的當下,中歐領導人都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中歐合力維繫多邊主義仍然是雙方繼續合作下去的最主要動力。如今中美角力,美國明顯意圖再搞一次「新冷戰」,對於歐洲而言肯定是不想再一次被拉進冷戰式陣營對抗之中,而中國卻堅持多邊主義的全球格局。歐洲可算是美蘇冷戰最大的受害者。客觀而言,歐洲仍然有必要與中國繼續維持世界秩序不至於重新形成新的冷戰局面。又或者倒過來說,歐洲如果不願意與中國合作,而美國繼續其單邊主義,歐盟又面對內部各國民族極端主義作崇,英國脫歐等內部威脅,那還能獨善其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