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分道揚鑣 多極格局初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五(17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發表聲明指,美國愈來愈多地試圖或威脅制裁歐洲企業或實體,對此深感關切。他指歐盟原則上反對所有第三方對合法經營的歐洲企業進行制裁,又指分歧應通過對話解決,惟對話不能以制裁威脅之下進行。博雷利的聲明,除了是回應上周較早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有關制裁「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相關企業的警告,也重提了美國對伊朗單邊制裁等舊事。事實上,近年美國與其歐洲盟友在不同領域都出現了利益磨擦。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政府的外交國策愈發走向「利己主義」,不單對競爭對手的中俄等國出手,對原本的歐洲盟友也採取強硬手段,加深了磨擦所帶來的分裂。以現時的局勢所看,美、歐分裂已如覆水,未來中、美、歐三大版塊多極中心的秩序似乎已成雛型。

美國對歐洲的威脅比利益更大

近年美國與歐洲在多個領域出現強烈的利益磨擦。一方面,美國積極地干預歐洲的能源自主,試圖扼住歐洲的戰略能源自主性,並「私有化」歐洲成為其能源出口地。2014年美國干預了烏克蘭政局並煽動革命,雖然表明上是親歐盟的舉動,實制上令歐盟與俄羅斯兩國出現分裂,並且親自控制了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相等於扼住俄國向歐洲供給能源的咽喉之地。此後,美國退出伊朗核協定重啟對伊朗制裁,進一步打斷了歐洲的能源供給。歐洲在2015年開始興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沿波羅的海從俄國運送天然氣至歐洲,一旦建成可以繞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實現能源自主。顯然,美國對於「北溪2號」非常忌憚,也是為何特朗普和蓬佩奧等最終決定要向其出手制裁。美國對歐洲的這些行為只有一個目的:孤立歐洲的戰略能源供給,並使其更依賴美國的頁岩油。

俄歐天然氣項目「北溪2號」此次成為美國威脅制裁的對象,此舉或將導致美俄矛盾進一步升級(Reuters)

另一方面,美國與歐洲也在貿易方面爭端處處。美國指摘歐洲對美國存在貿易順差,經常威脅要加徵關稅。雖然美歐的貿易爭端在中美全面角力後有點降溫,但美國對歐洲仍然是處處威脅。例如,歐盟一向認為世界科技巨企在歐洲得到巨大利益但卻未有交稅,一直研究以數字稅補上漏洞,並已有不少國家開始實施。但美國卻對之極為不滿,認為不利美國最主要的科技巨企,甚至於今年6月威脅對歐洲進行貿易301調查作報復,很可能又再掀起美歐貿易爭議。

在軍事上,美歐在北約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法國從戴高樂時代開始就希望歐洲能軍事自主,現任總統馬克龍甚至提出歐洲建軍。而德國也對美國要求加徵軍費的要求不甚配合。美國對於歐洲不願意配合自己的利益,以各種方式作報復。先退出了美俄之間的中程彈道導彈協議,令地理上夾在美俄之間的歐洲大陸陷入更大的軍事威脅。此後,美國減少了在德國的駐軍,顯然都是在對歐洲進行軍事宣示。

近年美國甚至已放棄了慣常的正義說辭,不再遮掩其行動已徹底由「利己主義」所主導。美國完全沒有考慮歐洲「盟友」的國家利益,一味以各種手段威脅他們必須為美國的利益所服務。可以說,美國不單沒有提供半點利益,其外交政策只反而處處以孤立、威脅的手段打擊歐洲自立,可以說已經成為歐洲的實際威脅。

意識形態時代將過去

美、歐兩大版塊的交惡很可能已經騎虎難下,即便特朗普無法連任,也未必能阻止得了兩者在利益上的分歧。尤其主掌歐洲命脈的德、法兩大國雖然尚有分歧,但亦意識到不能像沒落的英國一樣,自甘於放棄歐洲的未來與利益,而成為美國附庸。法國相對而言比較強調歐洲獨立自主,而德國則很積極的改善與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意識形態上的舊敵人的關係,作為對美國的制衡。德國在諸多問題上不惜與美國抗衡,也希望保持與中國的關係。德國首相默克爾多番表示德中、歐中關係是其未來的「重頭戲」,也未有如美國一再要求般禁止華為參與其5G基建。

歐盟至今仍未禁止使用華為提供5G設備。

無論是德或法也好,都代表了美、歐之間的關係而漸漸離開了「盟友」的領域。美歐分歧說明了單態意識形態無法整合美、歐兩大版塊,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共利關係才能成立,印證了國際局勢「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個簡單原則。

約400年前,歐洲大陸爆發新、舊教之間的宗教戰爭。法國為了維持其國內統一,最終宣布仍奉羅馬正教為國教。然而,在著名樞機首席大臣黎希留(Richelieu)帶領下,法國的外交政策完全不受此意識形態所影響,只以法國利益為先:不介意與新教國家如低地聯邦結盟,也不排斥與同宗同派的國家如奧地利敵對。這種突破意識形態的現實外交後來甚至被稱為「黎希留主義」。

今日的歐洲局勢無疑亦相當於宣告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時代的終結。雖然經常評論指中、美角力是新冷戰,但以美、歐的走勢可以看出,即便我們稱之為「新冷戰」,但其內涵已與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美蘇冷戰存在着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