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牌」戰略漸見成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二(9月1日),正在歐洲訪問旅程的中國外長王毅接受訪問時,表示與意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五國的領導人達成三項共識,包括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反對「脫勾」;維護中歐關係。他又認為未來中歐應該合作進一步推動六件事,當中第二項提到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到最後階段,必要時作出政治決斷以解決餘下的問題。另一邊廂,中國商務部在前一天發表了一篇關於東盟的聲明,報告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月底舉行過部長級視像會議,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將積極推動年內簽署RCEP協定。中國在面對美國的壓力下,明白到中美關係無論如何無法回到從前。而且除了中國之外,不少國家在過去幾年見識到美國民粹與單邊主義的霸權後,也感到對美國經濟上過份的依賴不可能持續,正全速在經濟上「去美國化」。

中美角力日漸升溫,中美兩國都積極希望找尋更多同路人支持自己的方針。美國拋出的是「政治牌」,用冷戰式的思維鼓動意識形態抗爭,企圖建立一個圍堵中國的政治聯盟。而中國卻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戰略,以「經濟牌」回應。中國固然沒有政治本錢搞對美國的政治反圍堵,但也沒有像當年的蘇聯一樣搞冷戰對抗,反而是深明政治問題最終離不開的是民生經濟,一方面在政治上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全球經濟上「去美國化」作用回應。

中國外長王毅(左)9月1日與德國外長馬斯(右)見面後,共同見記者。(AP)

分歧之下的互惠互利

從結果而論,中美兩種方式的優劣已漸見明顯。美國的「政治牌」有一定的作用,確實拉到了不少在「盟友」在香港、新疆、台灣、甚至封殺華為等問題上跟隨其向中國施壓。然而,這些「盟友」卻是貌合神離,雖然口中的政治表態一致,但一談到實際利益卻鮮有願意跟隨美國步伐,在經濟上對中國大動干戈。反觀中國,政治上雖然話語權被壓制,但在繁雜的政治表態底下,「經濟牌」的效果已漸見。美國特朗普政府堅持單邊主義,對所謂歐洲、日本、韓國等「盟友」亦不惜在貿易、軍費等問題上大興問罪之師,要求對方讓利美國。或許從美國的經濟現況而言,特朗普政府這些行為是有其道理,但結果卻令一眾國家開始明白到經濟上依賴美國的日子已經不能持續。中國在這時主動伸出合作之手,無疑是得到了天時之利。歐洲雖然對中國政治上多有批評,但雙方似乎都有心繼續經濟上的合作。而以東盟十國為核心的RCEP為例,東盟各國本身就對中國沒有太大批評,也在經濟上很願意合作,在這個情況下,像日本、澳洲、紐西蘭等本來與中國有政治之爭的國家,也很難抗拒經濟合作,否則等於白白讓中國獨佔東盟之利。可見各國「口上有分歧,但身體卻很誠實」。

這些發展除了顯示出中美戰略的差異,也反映了不同群體間即使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但不代表有分歧便必定要「你死我活」,仍然可以基於互惠互利的精神合作。但要突破一些成見達成合作並不簡單,有時候要一些政治決斷,而不能空等錯失機會。以RCEP為例,印度已經退出,但中國仍然表明希望今年完成簽署,顯然已不打算理會印度。另一邊廂,王毅在中歐合作的議題上也提到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餘下的問題必要時要作出政治決斷。正如孫子兵法所云:「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故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在重要關頭,不可能每事都「等埋發叔」,有時也未必能討好所有人,必要時要有果斷而行的毅力,這才可能扭轉當下所面對的困難。

今日香港內部也充滿了不同的矛盾與爭論,但意識形態的爭論不代表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不存在合作互惠互利的空間。香港人應該在適當時候,放下政治執着追求共同利益。例如正在推行的新冠病毒全民普測,是對香港整體有益的行為,各方不應該因為政治立場便否定合作的必要。香港急須推行改革,但改革必然會引起一定的爭論,政府面對困難時也應有政治覺悟作決斷,才能突破種種難關。